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51次 | 博客点击1767次 | 评论0次

郝晓东:自我成长才是专业学习最重要的奖赏

发表时间:2020-01-07 10:20:32 [查看原文]
 

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

原创|郝晓东 


国庆假期,估计很多人观看了热映的电影《中国机长》。
在挡风玻璃破碎的情况下,能够从万米高空艰难地安全迫降,挽救了飞机,挽救了一百多条鲜活的生命,过程惊心动魄,结局化险为夷,堪称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奇迹背后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团队的默契,有人认为是机长刘传建强大的心理、勇气、毅力、信念、自信心......
这些都有关系,但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机长刘长健强大的专业素养。


所有奇迹,源于专业。
刘传健是空军战斗机轰炸机飞行员转业,在部队曾担任空军飞行教员,由于在部队受过飞行特殊训练,无氧状态下一口气可以憋4分钟,正是这样特殊功力才能保证了在万米高空无氧状态下用意志将飞机下降高度。
专业,来自于长年累月的技术打磨和积累,条件反射般的专业反应,源于对所有细节运行的了如指掌和熟稔于心。刘传健的妻子说,丈夫每天都坚持训练、认真学习操作,每次飞行、每个动作,“回家后还会不断总结反思”;即使做了教员,还是经常看书。刘传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飞过上百次该航线,有着丰富的“玻璃爆破”教学经验,对当时出现故障的飞机状况是较有把握的。
专业来源于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
刘长健的妻子说:“丈夫是个很自律的人,休息日都是早睡早起,不抽烟,不喝酒,飞行员不允许的事都不干,每天都坚持运动。对于工作,刘传建是时刻做好了准备。”他家里做红烧肉只是用筷子尝一下汤汁但是不吃。即便具备了几十年飞行经验但床头一直是飞行技术类的书籍,脑海中经常演示若发生各类事故该如何去处理,正是这种军人出身的严酷训练造就下的刻板纪律形成的自我约束,才保证了他能在绝境下具备力挽狂澜的超凡能力。


自律,彰显人之自由,是生命庄严所在。
历览古今中外卓越者,虽然工作内容、专业等千差万别,但无一利例外都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即自律。
然而,知易行难。道理不难理解,能做到极其难,这也是卓越者稀少的原因之一。自律挑战的是人的本能,超越的是人性。睡眼惺忪但要起床学习,晚上头脑清晰却要熄灯入眠,看到可口的食物却不吃,克制智能手机的诱惑啃读深奥的理论书,心情烦乱还要平静下来阅读,上班累了一天还要打卡......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都是与本能抗争。维特根斯坦说:“他人不是地狱,自己才是地狱。”确实如此。在一次次与自我的对抗厮杀中,大多人会败阵下来,泯然为常人。而且,为了保持内心平衡,遮掩自己的虚弱,往往会开启自欺模式:
“这么大年纪了,还需要这样辛苦吗?”
“比我不足的还很多呢。”
“人活着就是为了幸福,想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吧。”
“周围有几个学习的?”
而另外一些挑战者,在一次次与本能的厮杀中,抗干扰力、专注力不断提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体验到了原初没有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自律就成为一种习惯。在别人看来很艰难的事,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习惯。从这个角度讲,优秀,就是一种习惯。


在新网师中,马增信老师就是高度自律者。
暑期,新网师在汝阳县组织了一周深度共读,研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周的深度共读激发了马增信老师对杜威的好奇与兴趣。之后,他陆续购买了《我的教育信条》《我们如何思维》《平民主义与教育》(常道直老先生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译本)《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画传》《约翰·杜威》《伟大的思想家--杜威》《教育的经验诠释》《杜威在华演讲》《民主思想家--杜威》《偷师杜威》《杜威教育箴言》等大大小小十几本。这就是专业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主题性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大量购买相关书籍,集中时间沉浸研读,将书籍相互打通,一个个概念逐渐清晰,对作者的教育观点有深刻领悟。
许多朋友会疑问:这么多的书能读完吗?而且,这些可都是深奥的理论书籍啊!
马老师开启了一场清单革命。他设计了《每日学习清单》,列了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四栏,记录每天固定时段的阅读、写作内容。从9月初开始到现在,马老师坚持每天打卡,结果一个月,就阅读了《教师阅读地图》《杜威画传》《伟大思想家---杜威》《平民主义与教育》四本书。
要知道,对许多老师来说,常常是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专业书籍。
马老师记录了他一天当中的学习过程:
“在我的学习清单里,早晨是读书时间,我一般会在5点半左右起床(如晚上写作时间较晚的话可适当延迟),利用大脑比较清醒,光线也比较好的时段学习一个半小时左右。尤其是啃读比较深奥的书,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晚上主要是用来反思一天的学习,如果在一天当中,因为其它原因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晚上正好可以进行查漏补缺。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基本上按照这个原则,早晨读书,上午编发美篇,下午处理一些应急的事务,晚上以编发公众号为主,辅助以读书学习。应该说《每日学习清单》的实行,的的确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月我学习四本关于杜威的书。”
除了《每日阅读清单》,马老师还设计了《阅读记录本》。
马老师说: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仅仅靠圈圈画画或者零星的批注,很多知识学习还是不系统,有些东西过后就忘记了。这可能与我的记忆力有关。于是,我又尝试设计了《阅读记录本》。记录本以A4纸为主设计,反正面都可利用。阅读记录本以天为单位,这里面能够详细记录读书的时间,读书的篇目,书的作者,甚至可以标注读书的起止页码,阅读时长。最重要的还是摘录笔记。通过手写的笔记,对阅读的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这种记录方便以后查阅。虽然不能完全做到每天做笔记,但几天的尝试下来,我觉得,学习的效果增强了许多。算是一个加强版的学习清单。”
马老师这种阅读状态,让我回想起当年在海南五指山支教时如饥似渴的阅读状态。这种沉浸式专题阅读对思维的磨炼非常宝贵。当然,从马老师来说,要真正对这些书籍融会贯通,深刻领悟,还需持久钻研。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做学问如跑马拉松,需要调整好节奏,保持好耐力,重要的不是跑多快,而是看跑多久。
马老师将要在新网师发起“追随杜威”共读部落,汇聚更多教师一起啃读。
相信岁月,静待花开!


自律,还源于主体性的激活和内在的觉醒。
没有内在的觉醒和主动的追求,很难持久在一件事上聚焦,很难对一件事精益求精。
为什么许多人忙忙碌碌,但无所成就?为什么许多单位、团队貌似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却难见大的成效?个体活力被抑制是重要原因。
上周讲《静悄悄的革命》课程,佐藤学提倡精简学校内部机构;开放教室,教师相互听课;开放校内教研,邀请外校教师参与;开放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洞察到在学校井然有序的表象下,掩藏着一个现实:
学校内部僵化、机械,老师和学生的活力都不同程度被束缚,主体性没有被激活,生命缺乏内在的觉醒。
佐藤学要拆除各种有形无形的屏障,让学生之间对话,教师之间对话,师生对话,家校对话。通过对话,释放活力,解放压抑的个体。
其实,觉醒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固有观念。
在学习《静悄悄的革命》时,许多老师一开始认为,“被动的能动性”“润泽的教室”“构建学习共同体”“简化机构”等虽然很好,但不切实际,而且许多是校长才能决定的事,自己不是校长,不是教研室主任,学这些意义不大。
这种观念就是一种禁锢。
诚然,每个人的处境各不相同,现实不尽如人意,但如果学习的结果是“我不能”,那么,还是被控制、被压抑的。虽然自己不是校长,不是教研室主任,但还是可以积极的行动:主动请领导、老师听课;自主反思教学,总结经验.......
肖川老师说:“我们总以为人生当中有太多的‘不可能’,其实这无不是我们自己设置的藩篱。我们总是被受挫、失败的想像吓住,并且害怕这种经历令自己蒙羞。我们总是把‘不可能’的圈子划得很大,‘可能’的边界也就越来越小。其实,任何有所成就的人,必定要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方娇艳、周娟老师在新网师激活了主体性。
方老师和周老师本学期是《静悄悄的革命》课程组长,如果按照组长职责,只需要完成作业提醒、置顶打卡等制定工作即可,但她们做了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
邀请几位优秀学员自发组建了“啃读者联盟”,经常切磋讨论学习中的困惑和心得。
联系榜样学员,在晚上授课前交流。
制定了详细的课程组长职务细则和工作流程。
招募小打卡点评员。
“做好”与“做了”之间就差两个字:觉醒。
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运转,如果各个环节的人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做工作,那么就会心心念念,琢磨着如何尽善尽美,如何有效果。
生命通过工作而显现豁亮。
如果只是满足于“做了”,内部活力没有唤醒,只是机械、被动地执行,那么,工作是僵化的,生命是沉沦的。
在新网师,有一部分老师“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的内部活力没有激活、没有点燃。刘广文老师讲授“语文教学与设计课程”,非常专业且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然而,从作业可以看出部分老师应付差事,很不认真:
提交作业的要求中,清清楚楚写着用附件提交,但有的老师偏偏是在正文提交;
作业题有两个大题,但有的忽略了第一题;
作业要求三千字,有的不足一千;
第一大题有两问,有的只回答了一问;
答案本来是结合理论加以自己的思考,但有的纯粹做摘录,有的只有一句话,有的甚至复制授课实录;
第三题要求设计教案,有的作业仅有简单的三个步骤。
我以为,这些基本上是态度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如果是这种态度参加新网师学习,不说枉费了刘广文老师的苦心,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不如不参加!
态度决定一切。作业可以不完美,可以不及格,但态度应该认真。
在我了解的范围之内,周娟老师和方娇艳老师的作业堪称榜样,非常专业。两份作业分布都是七八千字,逻辑严密,考据详实,配以图表,基本可以作为论文发表。


教书育人虽然不能与开飞机相比,但道理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日常的专业与否,严谨与否,认真与否,慢慢就区分出了不同的教学水平,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