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书馨读写社 http://q.xxt.cn/xwesx1978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37次 | 博客点击2578次 | 评论0次

陈钱林: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19-01-20 10:22:13 [查看原文]
 

陈钱林: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我觉得,成熟教师与名师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具备“以理念引领实践”的意识与能力。我国文化关于“道”与“术”的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通的真理。对教师而言,“道”是教育理念,“术”是教学技能。如果对教育的“道”有更多感悟,必定更能展示教育的艺术。但是,一线教师一般很难对理念有认识,大多数只知道“怎么做”,而不太去深究“为什么做”。

成长路上,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县城新学校到市区老牌名校、省城学校,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中学到小学再回到中学做管理,我认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重心工作。

在我看来,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是专业成长。其实,专业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的成长大体分几个阶段,包括新教师、成熟教师、名师、教育家型教师。从新教师到成熟教师,相对容易,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从成熟教师到名师,我认为需要特别的历练,少数人会成功;而从名师到教育家型教师,则属凤毛麟角。

一直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很看重教师培训。但是,我感觉教师培训对新教师到成熟教师的成长会有成效,而对名师培养,特别是希望通过培训产生教育家型教师,就属勉为其难了。

在儿童教育中,我总结出成才三要素,一是志向,二是自学,三是个性化帮助。个性化帮助是外来推动力,志向与自学是基本的内驱力。我常常对师生们讲:“志向会产生引力,自学会产生推力,只要具备这两种力量,想不成才都难。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孩子的成长规律是相通的,要靠志向、自学和个性化帮助。没有追求,被动学习不可能有专业成长;个性化帮助则既靠适合成长的土壤,又靠自身的努力。

1.新教师成长为成熟教师需要培训,但校本教研更有实效

凡新教师,几乎没有不希望自己受学生喜欢和家长认可的。所以,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存在“志向”方面的问题。

新教师的学习,重点是要学常识性的知识与技能,只要用心,随处可找资源。之所以强调自学,一是时间管理需要,二是学习效率需要。新教师往往效率不高,工作忙乱者比比皆是,只有乐于自学者,才可能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教育常识的学习重在感悟,也只有自学的内驱力,才可能有更多的感悟。

新教师成长,毫无疑问需要共性的培训,比如请专家讲讲教育教学常识,听听名师的课,都会让新教师看到“窗外的精彩世界”。

外出培训固然不可缺少,但真正决定新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的,还得靠所在学校形成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特别需要个性化示范与点拨。校本教研相对容易让新教师快速达成规范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技巧。

我任浙江温州建设小学做校长时,很惊讶于学校教师团队的整体专业化水平。后来发现,这与学校多年尝试的“教研组+名师共同体”双轨制校本教研制度有关。教研组属于行政组,名师共同体则是跨校区、跨年级双向选择组成的。学校安排单周为教研组活动,落实行政任务;双周为名师共同体活动,以学术研究为主。教师特别喜欢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研究,有了自由组合的名师共同体,他们自然更有幸福感,更有成效。

2.“成熟教师成长为名师,特别需要提升“以教育理念引领实践”的意识与能力

成熟教师发展到名师,首先需要“志向”的激励。许多教师评上中级职称后,就不太追求专业成长了。缺乏志向,教师自然就不会有内驱力。

其次需要提高对自学的要求。教师自学的重点主要为学科素养、教学技巧,特别需要提升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与实践。这时候的专业成长最好要有规划,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有教育风格,也让学校提升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我在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任校长时,提倡所有教师要有个人发展规划:如纵向有论文、公开课、科研、教学质量等指标,横向分为几个等级,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规划,提出希望得到哪些资源的需求,学校尽可能将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教师。当上级有公开课任务时,校长要看哪些教师有需求;针对希望提升论文水平的教师,校长要不定期请专家来校作个性化指导。如此,学校涌现了一批名师,这正是学校发展规划下所结的硕果。

我觉得,成熟教师与名师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具备“以理念引领实践”的意识与能力。我国文化关于“道”与“术”的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通的真理。对教师而言,“道”是教育理念,“术”是教学技能。如果对教育的“道”有更多感悟,必定更能展示教育的艺术。但是,一线教师一般很难对理念有认识,大多数只知道“怎么做”,而不太去深究“为什么做”。

怎样提供个性化帮助?我的经验是通过可操作的教育品牌共建,可以更快地帮助教师悟“道”。我曾于2002年原创学生“星卡”评价品牌,设计理念是“尊重人格”“尊重差异”“让每个孩子轮流做英雄”等;后来于2007年原创“自主作业”品牌,设计理念是“最好的教育不是教知识而是帮助孩子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只要学习成绩达到预期目标就可以少做统一作业”等。后来尽管任不同学校的校长,我都推广这几个品牌,在帮助教师把握“道”的理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更重要的是有效自学与适当历练。我刚任校长时,深感责任重大和自身学识浅薄,订阅了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几乎每期必看。看到特别的经验,对照实践深刻反思,常有不一般的感悟。我的专业成长相对顺利,与自学习惯有很大关系。

后来,我做校长不到3年时,意外获得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主题演讲的机会。在反复推敲、演练中,我仿佛对教育有种顿悟。从此,我多次争取参加高端学术团体会议的机会,多次到全国性大型会议上进行演讲,对教育之“道”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3.“名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需要理论团队的个性化支持

现在的教育现状是,追求名师者众多,而追求做教育家型教师的极为罕见。要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要有解决时代性困境的情怀与智慧。古语说,要立德、立功、立言,对教育家也是最贴切不过的。其中的“立功”,就是要解决时代性困境。比如陶行知生活的年代,国民基本为文盲,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正是针对这个时代性困境而提出的方案。比如陈鹤琴,针对幼儿习惯教育几乎空白的现实,探索开设“幼稚园”,也是呼应时代性困境。

我国当前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时代性困境也很明显,比如从南到北、从城市到农村,随处可见孩子挣扎在作业堆里的“民族之痛”,不断增长的近视率已经成为民族危机都不为过。还有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孩子的个性与独立人格,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如何调和?呼应这些时代性困境,应该是有志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应有的家国情怀。

二是需要理论团队的个性化支持。相当多的名师还是有真才实学的。但是,从名师到教育家型教师,缺的就是如何将独特教育理念提升为个性化的理论、个性化的思想。从理念到理论是一线教育者“立言”的短板。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最缺的是外来专家团队针对名师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教育风格进行研究、提炼与完善。

我国也有一些教育理念研究者,但少有真才实学的理论家放下架子尊重名师的草根智慧。发现、帮助有情怀、有潜力的名师提升、发展个性化教育理论,是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这正是现实所缺乏的。

当然,教育家不是靠培养可以产生的,但如果形成理论家反哺名师的机制,我们认为出现一批教育家型教师还是很有希望的。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