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修辞,让文字开出花来
【一文】
乡村,鸟鸣如花
文\余显斌
鸟鸣,是另一种花儿。这话很韵,如一阕清凌凌的小词。
乡村的鸟鸣,一般是在清早开始的。睡在床上,尤其春天,天刚亮的时候,朦朦胧胧中,就有零星的鸟鸣,亮亮地响起来。
这种鸟鸣,是一个单调的音符,尾音很长,唧——接着又“唧一-”的一声,就撩亮了窗外的晨曦,撩湿了倾听鸟鸣的耳朵。窗户,就一片白亮了。这鸟鸣,大概出现于初春的原因吧,响起的时候,总让人联想到花枝上冒出的一个个小小的花骨朵儿,带着一种嫩意,一种水润。这时,天,沁出蛋白色。这时,空气,沁出一种润泽。
一切,都如被昨夜的露珠清润过,就连天空,也是这样的,一弹就出水的样子。鸟鸣,更是这样,如沾染着露珠的花骨朵,慢慢地,慢慢地,在晨光中展开每一片花瓣,最终“噗”地一下全开了,一片欣喜的样子。人的心,这时也如一个花骨朵,在晨光中悄然开放,一片馨香。
尤其是一场飘飘洒洒的细雨,在夜里润过之后。第二天开门,山绿了,绿中透出黄嫩。柳色也酽了一点儿,可仍如青花瓷里的绿茶,绿得明亮,绿得柔和。河里的水,清清白白的,如女孩脉脉的眼光。这时,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在一片如烟的雾里看去,红的如云霞,白的如丝绸,醉人。小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燕子来了》,其间有一幅彩色插图,白白的水,绿绿的柳,霞光一样的一片花儿,都在春雾里朦朦胧胧的。几十年过去了,还记得开头一句文字:“春天来了,小燕子又飞回来了。”每次想起,就有满纸的鸟鸣,叽叽喳喳地叫起来,叫来一个欢快的童年,一片洁净的记忆。那,才是乡村的景色。那,也才是乡村的鸟鸣。
在那样的一片天空下,鸟儿在烟雾中,在绿柳中,在白的红的花儿中,唧唧喳喳地叫着,每一个音符都如一颗琉璃珠子,圆滚滚的,洒落满地,包括水里,包括山上,包括儿童的心中。听一声鸟鸣,就如回了一趟童年。 (文章有删节)
【欣赏】这篇小散文,看到题目,就会顷刻点燃读者的联想火花。文章不仅以“鸟鸣”为叙事的线索穿联全文,而且用比喻暗示了对“鸟鸣”的喜爱之情。随着“鸟鸣”走进“乡村”,我们便走进了诗与画的境界中,走进了一幅优美的乡村春晨图里——清新、圣洁、灵动、令人陶醉忘返。本文最让人称道的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通感”:“这鸟鸣……让人联想到花枝上冒出的一个个小小的花骨朵儿”。“鸟鸣”本来诉诸于听觉,作者偏偏用欣赏花朵的视觉效果来表现,原本抽象的鸟叫声,便具体、形象地展现在了眼前,使得整体意象越发活泼、新奇,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如“比拟”:“每一个音符都如一颗琉璃珠子,圆滚滚的,洒落满地”,这种物化手法,真切地展示了处处有“鸟鸣”的时令特点,并且给读者以描绘形象、表意丰富的美感。
【一技】
只要把《乡村,鸟鸣如花》多读几遍就会发现,令人拍案的生动形象的描写,大都是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写出来的。正是平平常常的比喻、拟人等,成就了作者的神来之笔。如果经常从阅读中学习领悟,模仿练习,我们也能妙笔生出文字之花来。
一、启动奇思妙想
孩子的天性是喜好奇思妙想。然而一旦作文,自己的“奇思妙想”便会被关进笼子,剩下的就是板着小脸装大人,说着平淡淡的话,写着干巴巴的事。我曾以《我爱村庄的鸟鸣》为题让学生作文,还特别提醒要“大胆想象”、“借用修辞”、“写好细节”,而结果大都是简简单单的“叙”:“早晨,鸟儿成群结队地飞出来,它们有的到草地上觅食,有的在树枝上唱歌,我很喜欢它们的叫声,那么清脆,那么嘹亮。”“黄昏来临,小鸟都回到了巢中,只有麻雀还在院子里跳着、叫着。”这种清一色的“叙”,与《乡村,鸟鸣如花》比起来,显得多么苍白空泛,因为学生的文字里没有了“奇思妙想”,就像菜叶失去了水分,干瘪瘪的蔫着一样。同是写鸟鸣,作者能把普通通的“鸟鸣”奇思成“沾染着露珠的花骨朵”,把“每一个音符”都想象成“琉璃珠子,圆滚滚的,洒落满地”,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鸟鸣妙想成斑斓的“色彩”或甜美的“芳香”呢?由此说来,善于启动自己的“奇思妙想”,把原本属于少年的“好奇”天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是仿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二、巧用修辞手法
有了“奇思妙想”,还需用文字描述出来,为了达到“文采飞扬”的效果,我们也要借助常用的修辞手法来服务于描写。这一点,从《乡村,鸟鸣如花》中可得到启发:一声鸟鸣,确实微不足道,可有了奇思妙想的头脑,这司空听惯的鸟鸣在作者笔下,便不同了凡响,有了韵味,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如写春晨的鸟鸣,“是一个单调的音符,尾音很长,‘唧——’接着又‘唧一-’的一声,就撩亮了窗外的晨曦,撩湿了倾听鸟鸣的耳朵”句,用拟声“唧”刻画鸟鸣的特点,用拟人“撩亮”“撩湿”来表现鸟鸣的效果,这种细描让我们眼耳并用,身临其境感十分强烈。又如鸟鸣“如沾染着露珠的花骨朵,慢慢地,慢慢地,在晨光中展开每一片花瓣,最终‘噗’地一下全开了,一片欣喜的样子”句,运用通感、比喻和拟人等特写手法,给读者展开了一幅童话般的“鸟鸣”景象,耳边有“声”,眼前有“景”,心中有“情”,美不胜收,此刻,对于乡村的鸟鸣,谁能不心生爱怜呢?
三、扣紧亦真亦幻
写景,应扣紧“亦真亦幻”的思路。“真”指真实、真切、形象具体可感;“幻”指虚幻、飘渺,形象似有似无。景物描写中的“真”,能够呈现出自然细微的形状,看得见、摸得着,给人直观的视觉冲击;而“幻”,凭借其抽象的特点而催人联想、想象。“真”与“幻”的结合,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独特,同时达到一种深远的境界。因此,为了写景的效果,常常会运用亦真亦幻手法。如“柳色也酽了一点儿,可仍如青花瓷里的绿茶,绿得明亮,绿得柔和。河里的水,清清白白的,如女孩脉脉的眼光”句中的“(柳色的)酽”、“(河水的)清清白白”,都是真实的,但“如青花瓷里的绿茶,绿得明亮,绿得柔和”与“如女孩脉脉的眼光”,则是附加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虚幻。这种真幻相间的描写,能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神奇、美丽、空灵,使文章的境界被开掘得更加深邃和具有诗意。又如“小燕子又飞回来了”,也属于写“真”,而“每次想起,就有满纸的鸟鸣,叽叽喳喳地叫起来,叫来一个欢快的童年”,便是写“幻”。如此亦真亦幻,不仅使形象更加逼真、活泼,而且也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巧用修辞妙笔,滋养文字生花。只要勤于实践,定能成就我们的作文才艺。
【一练】
春风摇响了铃铛
三月的风儿,微笑着,站在村头的树梢上,“叮铃叮铃”地摇响了铃铛。
这响声,多像扑棱着翅膀的小鸟儿,驮着一缕绯红的晨曦,飞向了田野。满垄的麦苗舞动着碧绿的衣袖,欣欣然,媚着眼儿,任由风儿拥吻与耳语,金色的光点在叶尖打着秋千。沟渠边的小草,也都被铃声唤醒,你挤我搡地钻出土来,眨着青葱的眼眸,沉迷在铃声那甜蜜蜜的旋律中。有雀儿啾鸣着在空中飞过,它们一定是在傻傻地追逐着铃声,要把那只神秘的铃铛找出来吧?
铃声,先是这儿“叮叮”,那儿“铃铃”,没多久,它们撩润了桃的枝条,撩爆了簇拥的花蕾,到处都热闹起来。这铃音,摇响在三月的缘故吧,难免不催我走进桃园,透过晨光,我惊喜地发现,眼前密麻麻的初绽桃花,闪着宝光,亮着霞彩,溢着清香,它们不就是挂满枝丫的精巧的铃铛吗?枝儿一动,“叮叮当当”全响了起来,欢天喜地的样子。我的心,也如一个小铃铛,在花海中摇响了……
袅袅的炊烟,“叮铃”的音符,将乡村渲染成了童话。墙头上迟起的大公鸡,正想引颈高歌一曲,可是它竟然忍下了,骨碌着眼睛四下探望着,它是被神奇的曲子吸引了。毫无疑问,此刻,铃声清越地悬挂在楼角屋檐,缭绕在门楣窗口,回响在羊舍猪栏……满村都沉浸在悦耳的铃铛声中。你听,铃音,播撒着吉祥,水波一样在朝阳中荡漾着……
三月的风,带着灵气,迈着轻盈的脚步,缓缓而来,徐徐而行,和煦的走动,越过小河,信步草地,攀上山坡,“叮铃,叮铃”,一路铃铛声声。闭上眼,我也能感受到冰雪中走来的纯洁,感受到柔和里潜藏的生机。不知为什么,忽然觉得,我也正摇着铃铛,奔跑在童年的春风里……
(点评)此文偏重于仿写《乡村,鸟鸣如花》的“神”。巧用比拟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乡村初春的如诗如画景色,把对家乡的挚爱倾注到了优美的文字中。结尾句也属于神来之笔,给人留下了辽阔而美妙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