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中原油田中心幼儿园2012届大3班(蒙) http://q.xxt.cn/banji1009533212931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49次 | 博客点击181次 | 评论1次

停停且听听 醒醒重行行(上)

发表时间:2021-08-27 09:57:53 [查看原文]

 停停且听听 醒醒重行行

——我的2017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时候了,2018年已过了十余天,该为我的2017记上一笔了。当我脑海里忽然蹦出古诗十九首中这个句子时,我惊觉我这一年里真的开始有了人到中年的感觉。
 
盘点一年的阅读真的乏善可陈,竟然只有十余本,
9月份为了在河南教师读书会领读《中国文脉》,又浏览了秋雨合集的十余本秋雨代表作,当然也认真阅读了余秋雨最新出版的《泥步修行》。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读了几本早年的茅奖作品,诸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周大新《湖光山色》、刘玉民《骚动之秋》等,休闲阅读了《人民的名义》《国家行动》《马桥词典》《皇帝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3》。在阅读所谓茅奖获奖作品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所谓“经典”的虚妄,当然我们也许不能只怪茅奖的粗劣,也许是当代文学创作就只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吧。茅奖代表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如果一部比一部令人失望的话,我只能对当代的经典保留看法了,本来有通读所有茅奖获奖作品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已经开始动摇了。在阅读专业书籍的过程中,我读到了倪江的《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从中读到了一个“正典”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哈佛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在其经典著作《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提出的。他如是解释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答案常常在于陌生性(strangeness),这是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或是一种我们完全认同而不再视为异端的原创性。”布鲁姆的概念,近些年中国社会科学界一般称之为“元典,”即对一般著作而言具有原创性、原发性的经典。

按照这样的标准,再来看中国的所谓茅奖作品云云,类似的题材,雷同的话语,浅表的思想,拙劣的技法,真是令人伤心。受布鲁姆这一提法的影响,我明白一个道理,人生苦短,读“经典”也是一种浪费,应该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元典”,于是今年的购书,我就有了倾向性,阅读中也把目光专注于这些人类思想的秘藏。今年又认真点读了《道德经》,黑格尔的《美学》第一卷。专业范围内的阅读有倪江的《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白学军、闫国利等著《阅读心理学》,王开东的《高考不怕写作文》。另外还有温儒敏的随笔集《燕园困学记》、熊培云新著《慈悲与玫瑰》,贾平凹《自在独行》,冯骥才《俗世奇人》。

这一年里基本没有为写作而写作。当不再把发表作品作为目的的时候,才能真正写一些自己愿意写的东西。比如为了领读余秋雨作品,连夜赶写了万余字的余秋雨评论文章《秋雨初听》,为了做一节油田高三年级的作文观摩课,准备了万余字稿件的讲义稿《众声喧哗中的渐进与改良——后材料作文时代的高考作文备考》,为了给自己暑期的西北之旅一个交代,写了近万字的《西北游记》,当然,也奉命为不同领导认真写了几篇公文和新闻稿。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贾晓羽妈妈 说:
坚持写,为自己的灵魂找个园地。 [回复]
2021-08-27 17:45:38  [来自:博客]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