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教育的12年 “暮省是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整理、反思与丰富……如,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12年坚持‘天天成长课’,每天清晨7:45—7:55,开启‘天天成长课’……”听着朱永新老师在新教育实验第20届研讨会对我们学校中肯的评价,作为这个课程的研发者和讲述者的我,回想着自己跟随学校一起,从2008年建校到现在这十二年里,因结识新教育而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不由感慨万千。 改变,从阅读开始 我向来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人。直到2008年来到现在的学校,在薛志芳校长的带领下参加新教育实验活动,我的人生轨迹的改变由此拉开了帷幕。 记得那是新学期开始,我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兼一个班的班主任。本想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但薛校长的赠书却打破了我“平静的”教学生涯。 校长推荐给我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书中全是从事一线工作的薛瑞萍老师讲述自己教学的真实故事。书中的内容很有趣味,我不仅读给当时恰好上一年级的女儿听,也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有意模仿:和淘气的学生心平气和地谈话;借英语老师的录音机,自习课和学生们一起欣赏经典名曲;笨拙地练习电脑打字,开始长达一个学年的“每周致家长一封信”…… 享受到阅读带来的精神快乐,自此,我的阅读之路一发不可收。我不再满足于薛校长每天早上短信平台发的“每天一语”和每周一升旗之后学校发的“每周一文”这些零碎阅读,连每学期校长赠送给全体教师共读的一本书也不能满足我的阅读胃口,我把目光投向了开始自己喜欢的教育书籍。先是连续读了五本薛瑞萍老师《我们二年级啦》等系列书籍,接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雷夫、李镇西、赵桂霞等写的书籍,这些中外教育大家们或者从教学,或者从管理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野,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后来加入学校组织的“四棵柳”读书沙龙,一起啃读以前不曾涉猎的哲学、心理学等书籍,使我的读书生涯向更深处迈进。 “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广泛阅读,让我的人生不再单薄! 进阶,从写作开始 “ 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如果说读书是我成长的第一个改变,那么写作就是我成长的第二个台阶。同样让我刻骨铭心的第一次真刀实枪的书写论文,是薛校长让我根据读书经历写篇文章,推送到市里。以前的偶然一篇论文,也是从网上复制七拼八凑堆砌而成的,这一次却是自己熬了两个晚上逼出来的文章——《书香伴随我成长》。或许是真是经历吧,那篇文章在焦作市教育年会上交流并获得一等奖,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从此,写作在我的眼里再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2010年元月,我们学校在“校讯通”网站开通了博客圈,这一平台无意间把我的写作推向了向更高处。起初被迫写发到博客圈里的每月一篇的“成长”案例和教育叙事,每学期一次的教研组计划和总结,项目组计划和总结,“每期一书”的读后感等,到后来看到博客圈中的越来越多的文章被印上“xxt荐”,我写作的愿望被一点点点燃。从此,班级里的小故事,教学上的小反思,阅读的小感悟等等都成了我笔下的美好记忆。 近些年,多项省级市级课题的顺利结题,参与《中学生成长仪式16例》书籍的编写,在《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在书写中,我不断拓宽着生命的长宽高,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成长 ,从行动开始 “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我把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不断运用在我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品尝着其中收获的甜蜜。 跟着王莉老师,我学会了班级管理要抓住“绳子头”,开展多种活动,用积极裹挟消极,用先进带动落后,拖着,拽着,拉着,全班大踏步地往前走;跟着郑学志老师,我尝试实行班级工作学生自主管理,用星座管理法保证班里每个学生都有工作,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班级管理逐渐小有特色,自己也先后被评为市级和省级优秀班主任。跟随王荣生、余映潮、干国祥老师学习创新语文课堂教学,跟随叶嘉莹的“迦陵说诗”学习古诗词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让我的语文教学大有长进,并获得市级优质课二等奖。 走着走着,自己的胆子似乎也大了起来。由原来的人前拘谨,到后来的走出校门演说。先是去本县的一所小学交流“引桥工程”的经验,后来两次给全县的班主任交流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再后来到走进焦作市学校的礼堂和更多的专家交流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研发,直到今年暑期利用网络平台在“新教育萤火虫之夏(2020)暨全国第15届-第34届种子教师峰会”讲述我们学校的课程研发,10月又登上新教育年会的讲台……一步一步,我小心谨慎而又坚定勇敢地在新教育实验的道路上前行着,成长着! 蜕变,从相遇新教育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