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3分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去哪儿旅游过呀?你说说。 师:你呢? 师:有什么收获呀? 生: 师:你呢,孩子? 生:我去过 。 师:好,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齐读课题,明确文体(2分) 师:谁能说说“记”是什么意思?(预设两名学生回答,)所以说这是一篇游记。 三、初读文章,扫清障碍(7分)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拿出学习单,完成第一个问题。老师给你们7分钟时间,请你们抓紧时间,反复的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语段,反复读几遍,好不好? 生:好。 师: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并相机指导) 四、处理词句,指导朗读(10分) 师:,胸有成竹啦,都读好了吗,同学们? 师:谁能读好这些词。(屏幕打出词语 )好,字正腔圆。我们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红色部分,女生读绿色部分。 师:男生女生不相上下、读的非常准确、声音非常洪亮。(相机评价)这一课有几个字笔画较多,字形很复杂,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一遍。孔隙 臀部 蜿蜒 一簇(学习单上画好田字格,让学生在田字格里抄写一遍。) 师:老师出示几个句子,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屏幕显示: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谁想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很准确、读得真流畅。 师: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词叫“明艳”,你能结合这个句子,说说什么是“明艳”吗?指名,你来。 生:我觉得应该就是明亮、鲜艳。我把这两个字分开,明就是明亮,艳就是鲜艳。 师:嗯,这是一种理解的好办法,还有吗? 生:我也觉得是明亮又鲜艳。因为映山红有粉红色的,也有红色的,红色特别鲜艳,也特别亮,所以我认为,明艳是明亮…… 师:那明艳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生回答。那你试着把这种感觉读一读。谁还能读出这种明艳的感觉? 师:你的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片景色。来,同学们,让我们想象着再一起读一读。(真好,我看到了明艳的美。) 师: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句子。(出示: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谁来试试!好,请你读。 读得真流利,你能从红色的字里体会出什么?指名说,你能带着你的体会去读吗?读得真好,谁来学着他的样子再读一读? 师:多像一首乐曲啊。来,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欢快的乐曲。齐读。读得真像一首溪流的欢歌。 五 默读课文,理出顺序(10分) 师:同学们,这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呀。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单第二个题。 a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示意图。 b完成后同伴之间相互说说示意图的图意,相互补充或纠正。 师:谁来分享你的成果?(找一个或者两个学生说一说。) 师: 听了大家对示意图的讲解,原来作者的游览是有先后顺序的,大家看是这样的顺序吗?看—— (屏幕出示) 一竖排读一句或者随机指生读。 ☆出金华成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看看,同学们,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楚,咱们读起来,也好像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番游历,所以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 六、再次朗读,铺垫背诵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再轻声读一遍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为什么?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哪里? 预设:师:好,孔隙大家看看是课文的哪个部分?哪个自然段。 生:第五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感兴趣?孔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孔隙非常小,只能容下两个人坐的小船。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认为孔隙很惊险。师:那你再读读,读出那种惊险。 师:还有谁感兴趣哪里?简单说说为什么? 师:把你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好吗。 师;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读得兴趣盎然。 结语: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初步认识了金华的双龙洞,那里还有更多别样的景致等着我们去欣赏,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