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小豆豆的乐园 http://q.xxt.cn/pysyxx201509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168次 | 博客点击1508次 | 评论0次

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的“儿童语文课”

发表时间:2018-11-29 22:51:41 [查看原文]
 

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的“儿童语文课”


    于永正老师是我膜拜的偶像,他的各种教育教学专著我都爱不释手,二十多年前,他的一本《教海漫记》我翻过好多遍,后来读他的阅读教学实录,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实录,在认真揣摩后加以模仿,尽管跟于老师比差之千里,但于老师跟学生“玩语文”的那种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却成为我追求的目标。那时只觉得于老师的课上得真好,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都那么张扬,智慧的火花不时迸发,这是怎么回事呢?读了他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后,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于老师始终保持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在他的课堂上,他自己“似师非师”,他的课“是课非课”。

“是师非师”,这里的“师”指的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天地君亲师”的“师”,是背着手,绷着脸,不苟言笑,开口则“应当如何如何”,闭口则“不准那样这样”的老师。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都清楚,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但实际教育教学中就是放不下教师的架子,总以长者自居,居高临下,俯视学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需要仰视我们,从心底里与老师划了一道很深的沟壑,教师走不近学生,学生也走不近老师。只有老师走下讲坛,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活动中,在课间,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才能拥有学生喜欢的身份――大朋友,学生才能亲近我们。

“是课非课”,说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少些包办、限制和理性,多些自主、引导和情趣。师生不妨都放松一下,乃至于“放任”一下,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游戏化。限制太多,要求太多,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缺乏安全感、轻松感,学生的思维就会凝固。而于老师的课堂语言总是那么生活化、口语化,表达浅显而生动;她的教学设计总是很新颖,并且不断变换形式,总是非常吸引学生。“是课非课”的课是什么样呢?于老师说,像游戏。儿童的课堂应该是游戏化的、活动化的、情趣化的课堂,要动静结合。始终不要忘记,我们是在给儿童上课,是引领儿童学语文,我们采取的教学方式要力求和学生的生活方式相似。二者相似了,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到这儿,想起了我校上周五的语文研讨课,李燕老师在带学生学习《金色的草地》一文时,课堂语言就富有儿童情趣,而且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个 “一本正经”的表情,再这样喊“谢廖沙”的名字,还让学生打打哈欠,并在打哈欠时装着把蒲公英吹出去。学生在这样游戏一样的课堂上学习,不投入才怪呢。李燕老师还放下教师的架子,跟学生一起演哥哥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多有情趣呀。而一年级的那节语文课,我感觉特别缺少情趣,从始至终,教师就那么中规中矩地一步一步带学生读课文,认生字,写生字,虽然课的设计没什么问题,老师的语言也没什么问题,但最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不吸引人,连听课的的老师都不能吸引,怎么吸引才入学两个多月的小孩子呢?这样的课堂,细想来,就是老师太像老师,课堂太像课堂了。

小学生都是儿童,因此,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儿童的语文课堂”,我们是教儿童学语文,儿童的语文就要求我们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