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濮阳市实验小学2010届5.5班 http://q.xxt.cn/banji5249954969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100次 | 博客点击323次 | 评论0次

学习归来话成长

发表时间:2018-09-01 22:16:09 [查看原文]
 

学习归来话成长

濮阳市实验小学  张丽华

“活到老,学到老,到老懂得还是少”——小时候从课外书中得来的这句话仿佛刻在了我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说的就是自己。因此,我很激动的告诉你,暑假被学校派到“河南省教师成长学院”参加为期五天的进修学习,是何等幸运的事情!

虽然是在小县城长垣,没有山水可以饱眼福;虽然住学生宿舍,九十公分的上下铺翻个身就被吱呀声聒醒;虽然上卫生间、刷牙、洗脸都会被蚊子亲吻着送好几个红包;虽然排队打饭、吃饭通身湿透……但是丝毫没影响我们享受成长的快乐。

一、    开班典礼,印象最深导师话。

我们七月二十日报到,七月二十一日上午,在长垣第一初级中学的大礼堂举行开班典礼。所有导师和全体学员的见面会。这个看似不重要的见面会上,带给我的思考却是很大的。因为每一位导师都推心置腹的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成长感悟。让我感觉就像强心剂令人振奋。

1.   余映潮

这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作为“河南省教师成长学院”导师在与我们所有学员见面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训练加积累等于课堂教学的灵魂”。

反复咀嚼这句话,越嚼越有味道。字,非训练不能识更不能写;阅读,非训练不能有速度和质量;文,非训练不能美;口语,非训练不能交际。训练,是习得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唯一方法和途径,课堂上怎能少得了它!积累,积累一木一石方有巨大建筑,积累一点一滴方有江河湖海,积累一词一句方有万语千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只因为有了祖先的积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文化盛宴。所以我思考,训练是积累的前奏曲,积累是训练的助推剂。作为具有奠基作用和多重功能的语文学科,作为语文老师,我的教学设计中有“训练和积累”的课堂灵魂吗?

2.   黄厚江

黄厚江,他是基础教育首批国家教学名师 ,作为江苏省教育名家早已誉满全国。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安放灵魂的地方在课堂,怀着敬畏之心上好每一节课”。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感觉“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这句话不是高调,而是实实在在的职业感悟。当某一节课上的很顺,所有的目标都达成的时候,这一天的心情都会轻松愉悦。可是,当某节课因某些原因上得疙疙瘩瘩的时候,心里那个堵啊,就连吃饭睡觉都难有香味儿。课堂决定我们的生命质量,课堂是安放我们灵魂的地方,我们的的确确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上好每一节课。我记住了,我真的记住了!

3.   周素敏

周素敏,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非一般的教师(若一般不会在这儿当导师),她在台上我在台下,未谋面未交流,但是,她的一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

“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专注课堂研究,专注学生所得”。

是啊,作为教师,其实我们都在教学相长。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的特长不同,适合自己生长点也不同。他的生长点可能在课堂教学,你的生长点可能在班级管理,我的生长点可能是思想工作,我们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表现在课堂上一定都是精彩的,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所得。

4.   王彩琴

王彩琴,河师大外国语学院导师,和我们濮阳市第三中学的“河南省最美教师王彩琴”一字不差。巧合的是导师王彩琴班的班长是最美教师王彩琴。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我曾经多次感慨,所有的职业中最难做的可能就是我们教师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主见,可是没觉悟。要使他们从有思想变得有觉悟,我们可不就得用我们的生命状态影响他们的生命状态吗?要让他们分清对错我们的言行必须是正确的,同时还要对错误的言行进行批评。我们时时处处都要引领学生发展自觉,好让他们“以学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行促自成”。我们学校的“水”文化诠释的不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大爱内涵吗? 避高趋下是一种谦让,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如果用我们的生命影响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水之德的社会人,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5.武凤霞

武凤霞,她是地地道道的从我们实验小学成长起来的小语教学专家。今年请她来河南省教师成长学院当导师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她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成长力几乎是无人能比的。从一名来自农村的普普通通的师范毕业生到濮阳市实验小学教师,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到全国知名专家,这其中经历了多少艰难的跋涉,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没有足够的内在成长力能有今天的武凤霞?她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她的成长方程式:

成长 = 需求 + 耐挫力 + 学习力 + 研究力

方程式等号后的四项就是凤霞成长的四要素。

先说需求,我个人理解是需要加追求,每个人都有成长的需要,但只有在需要的时候自己去努力追求才具有成长内动力。凤霞从刚毕业开始就带着自己成长的需求走在成长的路上。

接着是耐挫力,我们都知道耐挫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追求目标就像爬山要向上攀登,向上攀登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来打击你前进的信心,这时候耐挫力的大小决定攀爬的高度。凤霞能够于今天站在如此的高度,其过程跋过多少山,涉过多少水,披多少荆,斩多少棘,估计我们的想象跟不上她实际的经历,她用自己的高度无言地向朋友与对手宣布她拥有超人的耐挫力。

然后是学习力,学习力是指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它的知识总量,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所有这些对学习力的解释我们的武凤霞朝那一站就都有了。学习力这个再平常不过的词语在凤霞的身上体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最后是研究力,研"指审查、细磨;""是指穷尽、追根求底。也就是反反复复寻找的意思。因此,"研究"指人对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等进行的无穷尽的积极探索,由不知变为知,由知少变为知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我们学校一直提倡做研究型教师,武凤霞就是一个极具研究力的专家型教师,她身上那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研究力成就了今天享誉大江南北的武凤霞。

5.  韩兴娥

韩兴娥,海量阅读快车道的开创者。虽然她自己说,是因为自己不善言谈、不苟言笑等做教师的缺点成就了海量阅读。但是我还是对她由衷的仰视,因为她从不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中寻找出一条非常路,这条路让她成就了学生,成长了自己。她强调的关键词是“课内海量阅读”。我们语文教师都明白,一本书教一学期还有点不尽人意,一节课讲啊读啊写啊总是紧紧张张。人家呢,一两周解决一本教材,然后引领学生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多么豪迈的学习气魄!我真的想住到她身边,跟踪一学期,学习她海量阅读的真道。

6.  吴正宪

吴正宪,小学数学课的女神级教师。她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凡是上过吴老师课的孩子们都会被她那真诚的情感、友善的态度、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坚实的教学基本功而深深地感染着。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多年前我听过她一节课好像是“数的乘法”,那简单而清晰的设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深深吸引了我,当时就感叹,如果我小时候遇见吴老师,数学绝对不会几年面临黑门。这次看见吴老师,真有特别温润的感觉,她身上散发着那种无形的魅力,让人很想靠近她。吴老师的气质里既有数学的理性美,又有温婉的诗词美。虽然我没有接触她,但是只要有她出现,我的目光就不会离开她。她用自己的气质解释着她的教学宗旨:

“用温暖的心做温暖的教育”。

这句话让常人心里冷冰冰的数学一下子变得温暖了许多,吴老师肯定用温暖做成了让学生从心里喜欢的老师,她把爱倾注于常态课中,把数学课上成了艺术课,把数学课做成了既好吃又有营养的饭,端到学生面前,这样的老师才是有教育情怀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7.  张齐华

张齐华,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他说的一句话是“发现学科的价值”,也许因为他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学科的价值,有了教学技艺上的高速攀升,有了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有了让人陶醉的他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他的工作格言。“课谁都能上好,但如何上出特色,走出别人没曾走过的路,让别人从你的探索中获得启迪,这才是我真正努力的方向”。就这样,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携着一股小年青永不言败的闯劲,齐华踏上了一条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教学之路。面对张齐华,我只想说:“致敬,年轻的导师!”

导师的话,是他们敬业的思考、思想的精华、成长的宣告。正是这一句句话让我对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二、分班上课,深度思维服凤霞

开班典礼后,各回各班。我和可爱好学的培宁是凤霞班成员。虽然我们凤霞班每天每晌总是最晚到餐厅吃饭的,但是凤霞班的成员仍是最感自豪和满意的,因为凤霞总是竭尽全力的为大家多讲。

绘本《石头汤》,古词《渔歌子》,自然科学故事《狼与鹿》,爱的故事《爱之链》是凤霞给我们上的四节完整课。这四节阅读课虽然类型不同,但都凸显了她的“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理念。首先在设计上,她主张:“一节课要用一个大问题引串下来,让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的确,她的课总是设计的让人吃惊到震撼。比如《狼与鹿》,读完课文,她问:“森林里的狼和鹿都有两重身份,谁是功臣?谁是祸首?”她用这一个高阶问题,以表格的形式把学生引进课文:(狼、凯巴伯森林、鹿在一百年以前和1942年分别是什么样的?)

 

    时间

物种

一百年以前

1942

 

 

凯巴伯森林

 

 

鹿

 

 

就这样,学生思考着,批画着,回答着,以完整的版块形式明白了大自然的生存科学。学员们和我一样连声感叹:就是高!

再如:《爱之链》这个故事,她的问题是: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他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同样,形式很简单:

(谁)     知道           不知道                 

整节课一个问题贯穿始末,学生时时都在真正的学习着,但又不会被难为,这就是设计的水平!

高阶问题是凤霞给我和培宁以及全班学员的一粒种子,学习回来,我几乎天天都在思考:面对自己的教材,如何为每一课都设计出一个高阶问题,为学生创造出真正的学习情境呢?怎样才能像凤霞说的:让学生的思维具有可视性呢?不论能思考出多少高阶问题,有了高阶问题的意识就是成长,对吗?

在《石头汤》和《渔歌子》两节课上,最突出的是她“用高阶问题助推思维发展”的教学思想。她善于追问,抓住一个学生,把一个问题追问到底,比如《渔歌子》,当学生把诗中描写的景物都画出来以后,她问:“西塞山是什么样的?”

生答:“雄伟(雄大)的西塞山。”

再问:还可以是什么样的?

生答:山清水秀的西塞山。她说:山字出现重复,不好,换个词,再问:什么颜色?

一个问题,抽丝剥茧的追问,最后真有天下大亮的感觉。

凤霞给我的另一个词语是:脚手架

她在追问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全体学生低头沉默,怎么办?她会请一个学生站起,告诉他:“来,我感觉你能回答,错了不要紧,不会也不要紧,我帮你!”“老师给你开个头。”如果学生没说好,她会说:“我给你补充着,能不能再来一遍?”学生在她的搀扶下,由不会说或者由不完全会说一点点走向表达的流畅与完整,甚至精彩。我服了,真服了!因为我的学生也需要我给他脚手架,然后踩着脚手架登上更高层。

谢觉哉说:“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必须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这个暑假,我学了,接下来就要践行。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