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吟深唱总关情 ——我的朗诵自己谈 朗诵: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属于表演艺术范畴,所以必须有表情、态势、伴奏音乐等很多的艺术因素。 评价朗诵的优劣往往是看朗诵者的艺术创造是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此可知,我们在课堂上大多都是朗读。虽然不用背诵,但是,教师这个职业对我们的朗读水平要求是很高的。我今天就给大家交流一下我朗读课文时的思考和感觉,归纳为四个词语: 找准基调 自然放松 气息控制 充满激情 找准基调,就是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定我们朗读的调子的高低。就像作曲家谱曲的时候已经定好的C大调,F大调G大调一样,文学家写文章时也有感情基调,只不过这个调子需要我们朗读者通过分析作品而定。 自然表达,朗诵或朗读其实就是说话,我们要有自然表达的意识,基调定好,朗读的时候我们就用自己本真的声音去表达作品就行,在自己的声音条件下做高低变化。一定要做到:气息通,肌肉松,声音柔 气息控制:吸气深、气息沉、要保持 充满激情不用说。 朗读任何作品都最先考虑这四项,然后再注意四个细节: 1、形体:身直,肩松、胸展、面部自然, 2、状态:精神振奋,器官放松(叹气就是放松的感觉):下巴掉、笑肌提、 3、思想:朗读时,通过想象,把自己置于作品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心随景动。 4、手段: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这四项大块重点说气息。四个细节里重点说表达手段中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一、朗读中的气息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它能使声音富于变化,从而让声音因变化而多彩。(范读:地球爷爷的手) 吸气深:时把气吸到腹部,肚子要鼓起来。平时我们吸气时习惯耸肩、收腹,这是错误的。正确的是腹部胸部都装满气,而肩膀不动。有这意识,养成习惯。 气沉:通常说的气沉丹田,哪里是丹田。咳嗽一声,我们感觉一下,在开会的时候想咳嗽,但是还得憋住,这时腰部那种压下去往外撑的感觉,就是气运丹田的感觉。这一圈是气柱座落的底座,我们朗读的字词句的根如果都能坐落在这个底座上,声音就很通透。如:我站在高山之巅。(气沉示范,相反示范) 要保持:一般的呼吸是胸腹扩张和收缩(做一做),而朗诵的时候有扩张而没有收缩,是保持,吸气后,用咳嗽时的那种感觉保持住,然后用气息把每一个字送出来。如果不会保持,到句尾气息就不够用了。 气息的方向,意念上向下走,如:“嘿,嘿,嘿”大家一起做。方法:把自己想象成打气筒,往下压,气向上冒。 “嘶”,“呜” 也许短时间内大家还找不到很到位的感觉,但是,只要我们的脑子里有这个寻找气息支撑的意识,说不定啥时候气息就运用到了我们的朗诵中。 二、重音,停顿,语速,语调 首先说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如二上《秋天》第一段:“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因为脑子的画面当中最突出的就是“高、蓝”两个特点,所以不自觉的就把“高、蓝”读成重音了。后边的“白云”是新出现的景物,要交代清楚,所以我也读成重音。我感觉,不论什么体裁的作品,除了语法重音外,我们还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找准重音。 再说停顿。 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生理停顿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快速的吸一口气所做的一个短暂的停歇,语法停顿就是在标点符号的地方所做的相应的停顿。强调停顿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在没有标点也不需要换气的地方停顿。 在我们的课文里,很少出现复杂的句子,我们主要根据标点,做语法方面的停顿就行,关于标点的停顿问题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样的标点停顿多长时间,自然段、意义段怎么停顿。但是朗读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这个事情,只要咱在朗读的时候,有意识的按标点停顿,一定能做好。如果把停顿读好了,学生作家标点的题正确率就高了。呵呵呵。 再说语速。 朗读的速度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关。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如:二上《我们成功了》“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如《再见了,亲人》:列车啊,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 字有阴阳上去四个调,语句也有有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语调是贯穿整个句子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你说什么?”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这朵花太漂亮了!”“祝你生日快乐!”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哟,看你多了不起!”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作品的感情基调定好以后,我们的朗读过程中,记着找准基调 自然放松 气息控制 充满激情,然后在做到语速和语调的细微变化,我们的朗读一定是美的。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 三、几种文体的朗读 1、散文的朗读 散文的特点是描写叙事的文字多,抒情性的文字较少,情感起伏变化小。声音的音色、高低强弱、节奏变化也不大,总体感觉比较平稳。 如:二上第一课《秋天》,这是一篇小的写景散文,朗读这篇文章,我心里最先考虑四项:找准基调 自然放松 气息控制 充满激情。基调就是平和,用气息控制着我最自然的声音,充满激情的朗读“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然后一边读着文章一边在脑子里想象着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图像,文中说“天那么高,那么蓝”,我的眼前仿佛就是高高的蓝天,文中说“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我脑子里就有了蓝天白云的美丽景象,这就是说,朗读散文,一定要有画面感。写景散文需要画面感,叙事散文同样需要画面感。有了画面感,朗读时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2、诗歌的朗读 诗歌是抒情艺术。它所表达的感情跳跃性强。我们朗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还是考虑最基本的四点:找准基调 自然放松 气息控制 充满激情。然后就注意脑子里要有快速切换的画面和紧跟而上的激情。 二上《一株紫丁香》,基调是安静、深情,那就注意读出安静的意境,读出对老师的深情。找到自然放松的状态,做好气息控制的准备,充满激情的朗读:“踮起脚尖,走进安静的小院,把一株紫丁香,载在老师窗前”有一种生怕惊动老师的感觉。第二节两个带逗号的老师,第二个要比第一个深情,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的带破折号的老师,我们利用破折号这个标点把声音拖长,表达更强烈的、更深刻的感激之情。最后一小节,“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读出困意,“老师,休息吧”用对老师的心疼 五上28页《中华少年》,基调是赞颂和自豪,。开头是美丽的颂歌,先找自然放松的状态,气息做好准备,充满激情: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雏鹰;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我们是中华的少年!到最后就是坚定而自豪的庄严宣布:让先辈的英灵自豪的惊叹: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诗歌的朗读需要大幅度的跳跃,需要非常饱满的激情 3、寓言、童话的朗读 凡是故事,一般都是叙述加多角色,我们还是要找准基调 自然放松 气息控制 充满激情。基调就是有趣。叙述部分用自然的音调,准确、清楚地交代作者的意图。如:二上《纸船和风筝》: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 对话部分就模仿着文中的人物说话,根据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心情、神态以及当时所处的情境,用不同的音色、语调、节奏来表现, 二上51页《坐井观天》,青蛙问小鸟:“你从哪来啊?”小鸟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我们组的姐妹们问我:“音色不变可以吗?” 在朗读寓言、童话的对话部分时,我们最重的是读出相应的人物语气,如果在此基础上,音色能做些变化会使角色更加生动有趣。 就是说,故事的朗读最主要的是角色感。 4、古诗的朗读 古诗韵律感、音乐感很强,有规范的韵律和节奏。 一般情况下,像五言和七言较短的古诗,我们都能按一定的节奏读得很美。我就不再赘述。而较长的古诗。我们朗读时,要在它的意境中、它的韵律中创造一定的语调节奏变化,从而读出韵味。 还是先找准基调,自然放松,气息控制,充满激情。 如:《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古诗和其它文本一样要有变化,有变化才更有灵性更有美感。 老师们,我自己朗读的感觉是,在找准基调,自然放松,气息控制,充满激情的基础上,朗读时还要根据作品的表达需要,心中有画面感、角色感、情境感,从字词入手琢磨出句子之间的高低、快慢、强弱的变化,这样朗读起来,不仅愉悦自己,更能愉悦听者。 以上所谈,仅是自己的几点粗浅感觉,不当之处,期待着大家和我还有我们一起呛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