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读《论语》有感
濮阳市实验小学 石瑞娟
伟大的力量,来自文化经典的价值。人的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必经之路在于文化经典。《论语》是经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经典中的“源代码”。一本《论语》,只有五百多则,不到一万六千字,却包含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文化体系。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和领导和谐,和同事和谐,但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教育是慢的艺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他的学生:文化教育、言行教育、忠诚教育、诚信教育。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与学生和平相处,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全部奥秘”。
爱不是纵容,当学生有了错误的时候,不要劈头盖脸狂轰乱炸,也不能无动于衷,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找出其犯错的根源,所有流于表面的批评都是徒劳的。一个老师最失败的就是靠威吓、强制和虚妄的权威实施教育,这样只能摧残他们的情感和心灵,剥夺他们的自信和个性,从而制造一批孱弱的顺民。
学生不理解我们的严格教育,就是不理解师爱。那么不是我们爱的不够,关键是我们表达的不够。
《论语》教会我必须在某些时候适当“放低身姿”,千万不要高高在上,否则你上得越高,跌得可能越惨,多亲近他们,多和他们沟通和互动,讲究一些策略和原则,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会发现有些事情并不是事先想像的那样糟糕,会发现即使“放低身姿”,也不会“矮了高度”!
严格教育一定要,但严格的教育既不是棍棒,也不是辱骂,更不是迁就,而是潜移默化的滋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孩子的知心姐姐、贴心妈妈,“谨言、慎行”,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学习的积极性。
子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领导、同事和谐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鲍鹏山先生在《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写到“孔子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每次读到这里都有深深地触动,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当下教育或许有无奈,可作为教育者心中要有执念,要秉承“忠”、“恕”理念,着眼于学生生命完善与成长,做真正思想、思维的引领者。
今天是6月8日,再过20天,五年级将结束小学生活,向更高的天空飞翔,我想对我可爱的学生们说:将昨日的叹息与伤感沉淀于流年的风景中吧,将对明天的向往与憧憬融入今天的努力与奋斗中吧,就算是带着伤投入,含着泪顽固,也让我们像虔诚的骆驼在沙漠中继续苦行,因为———你没有得到你所想要的,你将得到更好的!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放飞希望,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