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同理心,和他共成长
濮阳市实验小学 石瑞娟
“同理心”简单地讲,就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及内心世界,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这是西方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等。“同理心”一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用比较多,其实,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广泛地应用“同理心”,尤其是班主任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
对大多数后进生来讲,平时较多地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很容易产生一种觉得所有的人都在排斥他的负面心理。因此,表面上可能他们都表现出极度的自尊和满不在乎,其实内心更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针对后进生的这样的心理特点,我在进行转化工作时,就有意识地运用了“同理心”,效果好得我自己都难以置信。“
接了这个七班,班主任工作挑战最大的莫过于是对恒恒的教育了。恒恒虽说是我们七班的一名学生,但是在我们五年级组那可是大名鼎鼎,一接班就有人说:“你接7班了?恁班有个大人物,小心他跟你过招。“不长的时间,他就显示出了他的巨大威力,迟到、打闹踢人,把同学的文具故意藏起来或者弄坏,把人家书包翻出来倒掉。还有,两天我找了他三次这样揪心恼人的可怕经历。一件又一件这样的事情,让我焦头烂额。见过他家长还没有孩子明事理,于是我只能一边安慰其他同学,一边慢慢地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从小养成习惯和表达方式一时间是很难纠正的。我只能采用笨的方法,没事儿就坐班。我们班后头有我的一张办公桌。坐班时就把他拉过来,说一说优点,提醒提醒缺点,他还算给我面子,从没在我的课堂上做出格的事儿。没事儿还巴结我,借给我一本书,帮我拿东西、发作业,好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以为他转化好了,乐得我清闲自在。
好景不长,就在文明提升大会前的一次数学课上。他又“犯病”了。因同桌轻轻一推,他就把同桌和自己的桌子全部推倒,桌子里的书本、文具撒了一地,同学们的注意力全都投射到他的身上,课堂也不能正常进行,气得数学老师没法,让那个可怜的女生到办公室来找我。
他出招了,我只能接招。我为了安慰上了一节课身心俱疲的搭班老师,我替换她去楼顶看课间操。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就是恒恒,我揣思他,可能是看我看操怕我批评或者是压根儿钻班主任不看操的空当故意逃操。但无论是哪个原因,我都得找到他,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于是在看操的间隙,我就给他们家长打电话,“孩子们又找不到了。”他家长一听,孩子不见了,马上就来了。他真的和别的家长不一样。如果你跟他说孩子没交作业,或者跟同学闹矛盾想找他谈一谈做一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他一准儿是不来的。所以,对他我只能拿他关注的问题说事儿。
课间操后,他的家长和他都在班里。问他刚才去哪儿了,人家一本正经的跟我说去厕所了,回来就坐着看书。你老师也不能批评人家啊。我只能从担心他的安全这个角度去说,人家马上就跟你说,“我就上了一个厕所,别担心,老师没事儿,回来我就坐着看书了,没有乱跑。”我趁机就夸他安静看书这挺好的,以后课间操上厕所要跟老师说一声,要不然老师会担心的。“好的,老师。”一副好学生的模样,好像刚才班里的大事跟人家无关。但是不能因为他回避问题,我就不谈刚才发生的事儿啊。我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来谈谈数学课上你推到桌子的事儿吧。”他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说:“桌子我拉好了呀。”“我问的是你为啥要在上课时推倒桌子?不耽误你和同学上课吗?”他辩解说,谁让萱萱推我呢?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哦!原来是别人先推的他,怪不得呢。我对他说:“石老师知道你心里不舒服,让一个女生推了一下,很没有面子,好,回头我就批评萱萱,让她给你道歉,好不好?”他连忙说:“不用,不用,我们是同桌。”这时候我看到两张桌子已经被他用红领巾拴到了一起。我说:“老师明白,你很想和萱萱做同桌,从你用红领巾把你俩的桌子拴在一起,我就看出来了,你既然这样这么喜欢她做你的同桌,为什么要这么伤害她呢?再说你这样做只会让他远离你,这与你的初衷是相悖的,你这又是何苦呢?再说你不怕其他同学对你有不好的印象,进而评价萱萱选择你做同桌是个错误的决定吗?你推倒桌子扰乱课堂。不是站在了全班和老师的对立面吗?虽然你心里没这么想,可这件事情已经让我和其他同学这样想了。你这又是何必呢?”
在我苦口婆心的分析和引导下,他主动地向萱萱和数学老师道歉,保证不再欺负同学特别是同桌,还让我不要把萱萱调走。同桌萱萱也选择原谅他,并表示继续愿意继续和他当同桌。他的家长看到孩子这样,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还表示要和我加强联系 好好教育孩子。就这样,这个事情得到了完美解决。那次过后,他见到我主动示好,甚至连我的早读也不再迟到了,昨天他还问我,想看什么书,要借书给我呢!
我知道一个后进生的转化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时间,他还会出现许多问题,但只要他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有进步,我就有信心和勇气陪着他共成长。我喜欢屈原的那句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一直告诫自己,拥有同理心,和学生一起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