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钢未必都用到刀刃上
案例1: 本周一早上上班时,我走到北路队的散队地点时,我前面有一位年轻的妈妈骑车带着个小女孩,急匆匆的往学校赶。到路队的集散地点了,这位妈妈丝毫没有停车的意思,坐在后座上的女孩坐不住了,边挣着下车,边对妈妈说:妈妈,妈妈,到了,到了,老师说过为了其他孩子的安全,家长只能送到黄线这里,要是被值周的大哥哥大姐姐查住了,要扣我们班的分的。妈妈还是没有停,并对孩子说:这哪有值周牌呀,大队部值周的都走了,妈妈能多送你一段就多送你一段吧,要不该迟到了。孩子坚持说:不行,不行,你看还有好多同学呢,不会迟到的。说着孩子挣着往下下,左脚已够着地了。我在后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对年轻的妈妈说:让孩子下来吧,你看孩子多听话,多遵守学校的纪律。家长这才让孩子下车了。
到学校门口时,正好碰到两个值周的同学喘着气、低着头,用力的推着呼啦啦震耳的路牌往学校赶呢,我一看表才7:45分,我就问他们俩:孩子为什么回来这么早?别着急,才7:45分。其他同学不见这值周路牌,还以为迟到了呢。两个孩子对我伸了伸舌头,急匆匆的脚步也慢了下来
案例2: 上周四的下午放学后,我们班的小昌被其他几个同学拉到了我的面前,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嚷嚷着,说小昌放学后不站路队,走操场,抄近路怎么怎么的。而小昌也一脸的委屈,头上直冒汗,并极力争辩着说,老师没有,没有。双方争执了好长时间,我也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就故作平静的对小昌说:孩子别紧张,把刚才的情况慢慢的给老师说一说。他用力的点了点头。我问他你放学站路队了吗?他说没有,那你为什么不站路队呢?他说放学后去厕所了,等从厕所出来时,咱班的路队都快走到大门口了,我一看操场边上没有大队部的同学检查,我就赶快从操场上跑着抄近路撵咱班的队去了。我说停 ,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他说我一看操场边上没有大队部的同学检查,我就赶快从操场上跑着抄近路撵咱班的队去了。我对他们双方的争执明白了点。我紧接着问小昌,你这不是从操场跑过去了吗?他说:嗯,我是跑过去了,可我没有被大队部抓住啊,没有给咱班扣分呀。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小昌极力争辩的“老师我没有”不是他没有走操场,而是他走操场了,但没有被大队部查住,没有给班里扣分。
本周一下午的评价课上,我把这两个“故事”在班里讲给了孩子们听,并认真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我让孩子对案例1中的“妈妈”和案例2中的“小昌”说几句心里话,看怎样去劝说他们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对案例1中“妈妈”的做法,同学们一针见血的说到:阿姨,您要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把你的孩子送到散队地点;您的孩子做得对,您要理解孩子,也要给孩子做个榜样,您在您的单位不也是不能违反纪律吗;您不能光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影响到别人家的孩子人;如果家长都像你一样骑自行车一直到校门口,这交通不堵塞吗?不管值周的同学检查不检查,都要自觉站路队步行进校门。
对于案例2中“小昌”的认识,没想到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班的龙源还是持赞同意见,他认为小昌很诚实,把事情的经过如实的告诉了老师,再说了也没被大队部查住,也没给班里扣分。小龙源的观点一亮出,新一轮的激烈争论升级了,孩子们的语速也加快了,语调也提高了。说出的话全变成了反问句:没被查住,那你走操场就对吗?难道你就不能自觉的遵守纪律吗?必须被别人监督才行啊?是扣分重要,还是养成一个好习惯重要?扣不扣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自觉遵守纪律、保护好操场,懂吗?最后孩子们都认识到:不管大队部检不检查,上、下学的时候,都要排队走操场两边的水泥路。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甚至是我们的老师,遵守一项纪律,往往很难自觉,既使遵守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好像不检查就很难做到。
所以我们老师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仅凭一时、一事是不够的,要时时刻刻放在心上,踏踏实实,常抓不懈。不能说“有钢用到刀刃上”“看到检查的还不赶紧跑,还等被抓住啊”“你要机灵点,要有眼色”等等,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看来有钢未必都用到刀刃上,有时候,再好的钢碰到特殊的情况,也有“倦刃”的时候,如果刀刃一旦“倦刃”,这把刀就残废了,到那时再用力、用时去磨刀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