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错,从读懂错误开始 濮阳市实验小学 张玉清 对于学生的作业错误,常见的处理方式有种:一是直接发给学生订正;二是稍作提示后,再让学生订正;三是从读题开始,详细地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事实表明,这些仅仅停留在学生自主订正或教师直接讲解正确方法的纠错方式,效果有限且短暂。不少学生虽然订正正确,但在后续学习中,同样的错误仍会反复出现。 如果能针对错误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定制针对性的变式练习,将大大提高化错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下面以两个常见错误为例,简要谈谈我们进行“化错”教学的一些做法。 【案例】 题目:光明小学四月份用水48吨,比三月份用水量的2倍多16吨,三月份用水多少吨? 这是一道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常见的错误有以下两种: 48×2+16 =96+16 =112(吨)
48÷2+16 =24+16 =40(吨) 【忆错】 错误的纠正需要经历“走进错误”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反思错误的习惯,我们对传统的作业订正方式进行改进,引导学生在自主订正之前,先忆(回忆最初写作业时得出错误结果的思维过程);再析(分析并写出原来思考过程中的不足和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从学生分析的错误原因可以看出,犯第①类错误的孩子,读题时将注意力集中在题目中的数据上,在将“48吨”“2倍多16吨”连起来读后,将式子列成“48×2+16”。犯第②类错误的孩子,他们一方面承认题目的答案有道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列式也有道理。他们中很多人都提到将“四月份比三月份的2倍多16吨“理解成了“四月份的48吨与三月份比,是三月份的2倍,还多16吨”。没读懂题目,仅仅根据题目中的几个“数”“就列式解题,其“自信”源自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做了大量形如“光明小学四月份用水48吨,三月份的用水量比四月份的2倍多16吨,三月份用水多少吨”的题目。“聪明”的学生发现,解这类题只要将数据从题目中抽取出来,用已知数量乘倍数,再加或(减)相差数”就能求得正确答案。简便快捷屡试不爽,使得他们很快养成“不读懂题目就解题”的劣习。于是,即使题干发生了变化,这些学生仍然习惯性地按原来的思维模式解题,从而产生了上面中的错误①。 对于错误②,其原因是,在前不久有过一道“光明小学四月份用水48吨,是三月份用水量的2倍,三月份用水多少吨”的易错题,学生常常将除法做成乘法。在教师反复提醒和一次次强化练习后,“看清谁是一份数谁是几份数”的意识被不断强化。于是,当学生看到“四月份48吨,比三月份用水量的2倍多16吨”时,条件反射地理解成了“三月份是一份数,四月份是两份数,求三月份用水的吨数应该用48÷2,再加多的16 【化错】 由不会到会,可以借助反思;由会到对,则需要必要的针对性的练习。为了更好地纠正错误,除了让学生自我剖析、反思,我们努力从学生的视角揣摩错误原因,并从平时收集、整理的题库中调用相应题目组成题组,提供学生练习。 比如,针对错误①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喜欢从题目中抽取数据,凭感觉解题的习惯,我们设计了题组一,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读全题目、读懂题目的重要性 题组一 光明小学四月份用水48吨,三月份用水量是四月份的2倍,三月份用水多少吨? 光明小学四月份用水48吨,是三月份用水量的2倍,三月份用水多少吨? 再如,针对错误②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读不懂题目意思这一情况,我们将学生易混淆的三句话“四月份用水48吨,比三月份用水量的2倍多16吨”“四月份是三月份用水量48吨的2倍多16吨”“四月份用水48吨是三月份的2倍”凸显、放大,并设计成题目,组成题组二,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感受到比较、推敲在解题中的价值和作用。 题组二 光明小学四月份用水48吨,是三月份用水量的2倍,三月份用水多少吨? 光明小学四月份用水48吨,比份用水量的2倍多16吨,三月份用水多少吨? 光明小学三月份用水48吨,四月份用水量比三月份的2倍多16吨,三月份用水多少吨? 年多来在高年级的实践表明,让学生反思错误分析错因,完成针对错误量体裁衣、特殊定制的变式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提高化错的科学性,还能让师生在“走进错误、走出错误”的过程中习得优秀的容错品质,培养精准的融错能力,获得自足、愉悦的荣错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