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绿万枝点点红,不虚四月津门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撷几许尓。
低调的奢华 内敛而韵厚
——普育
外围,拆迁进行时。断墙斑驳,散砖碎瓦,各种杂乱,很是限制人的想象:普育,百年名校?王敏勤教授的基地学校?
走到门前,矮矮的一方白玉石,若不是想着仔细在散乱中发现印证名校的实物,很是容易忽略,上书:“普育学校”。简简单单四个字,一点也不烦杂,仔细看,却出自国家总理温家宝之手,便心生敬畏。名校之名,在于质实,总理亲题,定有深意。放眼学校,灰色的基调,不张不扬,古朴而内敛,大气而奢华。迎门是学校校史馆,坐落在学校中轴线上,一进院落,四面带脊的屋子,四个展厅,讲述了普育学校的深厚历史和焕发的时代生机。 校史馆大门两侧,是普育学校的校训:“勤勉真实,儒雅大气”,简洁铿锵,无言有声,质朴的言语,蕴含的却是奋进与激情。
校史馆东西两侧,西侧是小学部,东侧是中学部,校史馆后侧便是学生餐厅,餐厅后是宽阔的大操场,视野开阔。看台威武,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我们第一天一天的时间都在小学部的普育大讲堂,兼顾校友了普与小学部:1.描红园。地面由一块块60cm见方的大石板和20cm见方的小石板拼接而成,每块大石板上,凹刻着《三字经》全文,孩子们可以在石板上用手描红,小石板是空白的米字格,孩子们可以仿照大石板上的字,在米字格内临帖。这样的描红园,够奢华了。2.多功能室 绘画室、刺绣吧、朗读吧、泥塑室等,多功能厅各种活动场地林林总总,凸显孩子丰富的课外生活。
3. 教室 每个班级,小学不破40、中学不破45人红线,宽敞明亮,不拥不挤,舒舒服服享受各自空间,让人着实眼羡。4.班级班务评比栏 在一面大墙上,绘制着全校班级班务评比栏。每个班级后边,有着不同的三色小旗子。小旗子用小磁片做成,红色旗子上写着“优秀”,绿色旗子上写着“良好”,黄色旗子上写着“努力”,这样的小磁片,吸着在用白胶牢固在墙上的一角钱硬币上,既好看,又便于挪移。黄色旗子上的“努力”,更是人性化的鼓励与期待,体现着真实与儒雅的普育之风。5.厕所 小学部的厕所,男女各一个,厕所挂牌上写着“男孩”、“女孩”,与“男生”、“女生”一字之差,却让内心温存了好久,一个久违了的称呼,泛起了青涩的记忆。
这是我目之所及的普育。当然,普育不仅如此,更有我目所能及之外的低调与奢华,内敛而厚韵。
师者风骨 执着典范
——王敏勤教授
天津之行还未启程,先组建了由参训学员组成的微信群,不久,王敏勤教授便加入此群。王教授很活跃,各类有关的文章和观点,开始无私地在此群分享。学习,从未见面开始。
第一天,刚步入普育,一位开着银灰色轿车的老者停下来,高声招呼:是滑县来的吗?说是老者,行动却极其迅捷,思维灵活,瘦,是最大的特征。随行人说是王敏勤教授。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看不出丝毫的教授风范。大凡智者,都不拘外在,姿态低至尘埃,心却犹如大海,春暖花开。
上午的活动地点是在普育小学“大讲堂”,流程是两节现场课和王教授的点评。王教授坐最后一排,边听边在电脑上敲字,灵活的手指在键盘上起起落落,凝神且专注,课讲完了,王教授也在电脑上做好了清晰、明了的评课PPT。年逾花甲,丝毫不输年轻人。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王教授都是如此。
“大讲堂”是王教授要求基地学校专门开设的。普育是每周三为大讲堂活动日,雷打不动。每到周三,王教授便来参与,几十年如一日,持续至今。这学期的普育大讲堂课程安排:大讲堂14节,同课异构42节。王教授的基地学校,像普育这样的“大讲堂”,不止一个,一年下来,要有多大的工作量在其中。正如王教授所言:他的这些理论,不是闭门造车得来,而是在每年几百节课的基础上,一点点提炼而来的。心犹在,志未泯,师者风骨,执着典范。
三模循序 规范与个性和谐
——和谐教学法
之所以“和谐”,我想,不仅体现在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与北辰区普育学校通过“教改大课堂”,形成的和谐教学五环节的基本教学模式,更体现在三级建模上。
三级建模上是指“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
“一校一模”:每个学校都应该通过多年的改革实验逐步形成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的确如此,教师们在一个学校久了,课堂教学大抵便形成了一个较大范围的固化模式,不管自己是否意识到,此学校和彼学校的老师的授课模式是不同的。因为学校内部教师的经验交流是最多的,彼此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如果学校加以提炼,形成大的学校框架模式加以规范,就可以实现由“低水平个性教学”到“高水平统一模式”,实现学校课堂教学的普遍提升。
“一科多模”:各门学科具体特点不一,一个模式框定显然不现实,这就可以根据学校的基本教学模式,根据本学科不同课型的特点,形成更为具体的学科教学模式。如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物理理论新授课教学模式等。还可以再细一些,如语文新授课的小说新授课、散文新授课、诗歌新授课等课型。一个学校有几十种教学模式不算多,教学模式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一模多法”:学科之间课型之间不仅有差异,教师个人之间更有差异。每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同、教学经验不同、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教学艺术和技巧也不同。如何发挥教师个人的积极性,避免一门学科的雷同性和模式化,就需要“一模多法”。在学校基本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每个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
这样的三级建模,使学校、学科、教师个人三者之间,形成和谐共生的促进局面,实现了由“低水平个性教学”到“高水平统一模式”,“由高水平统一模式”再到“高水平个性教学”的逐级提升。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三级建模,循序有为,规范与个性相融。
天津之行,思索一二
——我看课改
1. 模式
我县自2014年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模式,应该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赞成者众,质疑者也不绝于声。模式是什么?怎么看模式?
在天津这几所王教授基地学校,听了很多节课,看起来课课有模可循,但又不受拘束,节节干净利爽,明朗清晰,不蔓不枝,直指目标。模式是什么?怎么看模式?
王教授从繁杂的课堂现象中,抽丝剥茧,取其精髓,建立一校一模;又能从一校一模中寻求突破,让模式适应不同学科,不同老师。我们怎么做?
2. 教材研读
我县自2017年秋季提出“教材研读”,进行了不到两个学期时间。上学期个课改核心校积极投入,迅速行动,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年假未布置,春季学期时间短,教材研读便呈降温趋势。普育学校梁峰校长说:“我们教材研读,坚持了16个学期。”我一算,正好8年。我们能走多远?
梁校说:“我们找了个最笨的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世上哪里有什么捷径可言,只不过是走了许多弯路后,发现的一条相较于前边所有走过的路的最短的路径。我们也是在课改进行了4年后,提出的教材研读。教师只有将教材了然于胸,才能有建立起专业的自信,才能也才敢将教材当做例子。拿什么促使我们的教师钟情于沉静与孤独,潜心研读教材,修为自己的专业软实力?局里把教材研读比赛当做优质课比赛来做,是不是最好的促进?我们,该做些什么?
3. 计划
我们的计划,大多应景,或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故推门听课、疲于应付、只有行动不见结果等现象众。“没有计划就是计划着失败”是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最生动形象的阐释。普育学校小学部大讲堂的活动安排,就贴在小学部门口的门玻璃上,第几周,第几节,几点几分,谁执教,第几课,几年级学生等等,一个学期的细细安排,清清楚楚;集体备课,备几次,备哪节,谁主备,具体都备什么内容,时间地点等,假期里已排成课表-----
我们主要认准做的两件事——教材研读、观课议课,该计划到哪个程度呢?学期时间长了就做,时间短了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