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记忆——南开中学第九十七讲公能讲坛 天津总能让我想起青年的感觉,不是随便瞎安,而是我在年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奖”的颁奖仪式就是在天津举行的。 我上一次来南开是第五十七讲,这一次是第九十七讲,我们应该喜欢这两个数字,因为57年的青年节正好是周恩来总理给南开中学学生回信的日子,而我们最近也在准备庆祝97年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我是一个新闻人,总喜欢找到一些于自己相关的事情。公能讲坛近百场了,不知道谁有幸讲这第一百场。 我们的青年人正在经历着转变。什么转变呢?就是从花朵到木材的转变。十八岁之前都是祖国的花朵,而十八岁之后,则将成为独立的木,有木才有林,有林才有森。十八岁至关重要,十八岁之后不仅需要让别人照顾你,更要学会照顾别人;不但要看到眼前的事,更要把远方看的清楚;要学会为国家和社会负责人、做贡献。 这就算是一个引子。在一个学校讲过的讲座次数太多是个麻烦事,因为每一次你都要讲新的东西,虽然每一次坐着学生都不同,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一次的讲座都会被记录下来。所以我之前就一直在想,这次要讲什么新的呢? 那么,其实我今天格外想讲的东西是辩证法。好像很笼统。但是往小了说,比如知识和智慧,比如方向和方法,比如智商和情商。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再说说,比如完美和缺陷,眼前和远方。 我站在一个有了一定阅历,走了足够多弯路,撞了很多次南墙的长辈身份讲一些东西,就是希望年轻人能看到的更多,提前懂得一些,这样可以少走些弯路,撞南墙之前可以收住脚。毕竟未必所有的后浪都推前浪,也不是所有的前浪都死在沙滩上,我们不也没写出新的红楼梦吗? ·首先说知识和智慧。教育不能只给大家知识,只有在给予知识的过程中增长智慧,才是真的教育。教育的难点从不在读书,而在于育人。 我们以为互联网时代我们无所不知,如果老师只讲知识,你讲到学生可能已经百度到8了。人们只有在小学和初中才会单纯的接受知识,高中生早就不满于从老师处获取知识,只是出于尊敬和或者是其他的原因,他们依旧在坐在教室里听你讲课,给予你足够的尊重。如果老师可以虚心地和学生交流,您就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学生知道的远比你所认为的多得多的多。 但我反而觉得这不是一件坏事,我觉得教育这是在走回原来的地方,就是育人。只有想要育人,才能传递智慧。知识绝不等于智慧。 老子用五千字写的《道德经》讲完了大部分的道理,而现在的人却在低头看着屏幕。总书记在给大学生的讲座中谈到一定要学会“知其所以然”。那个与之相对的呢,就是“知其然”。知其然学到的是知识,知其所以然是接近于智慧了,如果在能探索前路指导人生才能真正的转化为智慧。 我在和温总理谈话的时候,我对他说: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是什么?教育的核心目的绝不是培养可用的人才,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在培养未来的中国人。 比如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天长地久,但为什么天长地久呢?老子强调这个世界上天最长地最久,所有的生命不管有多强大,哪怕森林之王,全都会死亡,但天地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天地忙活的事情都是别人的事,是万物的事。这就是那一句话:“因其无私成其私”。所有人都知道上善若水,但是为什么呢?水利万物而不争,它呆在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只是静静地流淌,这才是上善的。再比如,所有的人都知道出生入死,老子说出生入死,但他想要阐述的是后面,每个人从出生就要走向死亡,出生即入死,有一句话并没有得到推广,就是“向死而生”,只有了解了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活。正如同泰戈尔所说的那句话:“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中国没有死亡哲学,但如果你不懂得死亡,如何能活得绽放? 所以说智慧是更高更高层面的教育。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但依旧不等于知道如何去做事;有的人懂得很多,但一出手就错。所以知道绝不等于得到。 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我要把它形容为手铐。手机的第一份功能是人际交往,现在,有个悲哀的现象,叫朋友圈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少,每天都在聊天,但从来都不交心。 好的人生应该有这样的两个阶段:第一个,每个人都要谈一场或成功或失败的,轰轰烈烈的恋爱,虽然有的时候失败可以让人成长的更快,但当然我不建议大家为了成长得快而选择去失败。 第二个则是跟有智慧的老人聊天,这其中包括了深度交流。有人说手机拿走了人们的无聊,也顺带拿走了无聊中那些伟大的创造。平时拿着手机都是和同水平的人交流,那么你就是在原地踏步,只有深度阅读才是和比自己高的人聊天。很多人不断的在聊天,但往往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因为你永远都是在原地的转圈,并没有任何进步。这说明知识并不能转变为智慧。 我每次都会带十一个研究生,在第一年我会让他们去读历史,因为你回头能看多远向前才能看多远,从来都没有新发生的事情,所有的事情以前都发生过。 ·第二个要谈方向与方法。 总书记说,大学要学的东西,一个是好的方向,第二个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不在于谈方向,而在于谈方法。在求学的生涯中,方向谈的不少,但到底要怎样去达到?方向从来不带身好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能决定好的方向。如果没有好方法,那么很有可能会迷路,但是如果有好的方法,必然能达到好的目标。 总书记曾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谈的全都是方向;那么实干呢?实干就是有好方法去干。 我常说理想主义者和骗子特别的不好区分,因为他们都在谈方向,我以前说理想主义者是有方法的,但是最近我发现我打脸了,因为真正的骗子也是有方法的。他会有很多好的方法让你逐渐被骗到。不可能有人对着你一通空谈,你就会上当受骗,所以骗子想得手必然有好的方法。曾经有个刑警这样对我说,你们以为毫无用处的群发短信成功率是7‰,每天发出几万条,十几万条7‰的成功率,可以想象到他这样的收益。 那我们要用坏人的方法论想正事大事。总书记对大学生们说,不要总想着当大官,但一定要想着干大事。做对的题不要一高兴,就什么都不管,要想想从这道题之中得到了什么方法。中学和大学是成熟思维方式的好时机,好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去追求好的方法,并让孩子自己看到是如何获得的方法。给他鱼不如给他渔。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题会做了,别人让我这件事儿这么干了。我们应该给他方法,让他像杠杆一样,用一个很小的力就能达成大的目标。节目怎样做才能好看?菜如何炒才能好吃?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方向,但有智慧的人都是提供方法的。 拿中国足球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在批评教练,有的人说十一个人踢球跟教练有什么关系呢?每一次中场休息的时候,教练这样对他们说,前锋多射门,后卫不行就先踢出界,下半场一定拿下。全都是方向,没有任何方法。意大利队最可怕的时候是被动挨打的时候,他们六场比赛没丢球,不能只说他们的防守好,要看方法,守门员是怎样守门?队员之间是怎么样补防的?难道成功只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岁的守门员吗? 所以说青年人应该踏实下来,行之有效是要有方法的,要有一种工匠精神。天津作协的主席之前说过,工匠精神的丢失可不是建国以来丢掉的,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工厂里的工匠依然非常得宠,想抽烟就有人给点火,口渴了就有人给端茶,因为他可以做到瑕疵最小,效率最高,他有他自己的方法。工匠精神的消退,就是人们只谈方向而不谈方法的衰退过程。 每个人理论都万千,一行动全都是白痴。我说我不过是新闻传播流水线上的工匠,只是还在向八级工的方向努力而已。 上等人是听到好的智慧、好的方法,二话不说立即实践的人;中等水平的人,总是听到好的智慧、好的方法,一边去干着,一边却怀疑“这行不行啊”;最差的人呢,则是听到好的特别好的方法,不去实践,张口就骂“这什么玩意儿啊”。不过老子说了,不被骂的不是真理。我们必须成为方法论者。其实写作也是如此,好的文章都有共同的标准,一定格局要大,再然后用五个字来概括:情趣识思智。要有好的情感,或者是优美的文笔,再然后有丰富的知识,或者是有深刻的思想,再或者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如果我要都具备,那是极品,不多见。但好的文章至少要具备一至两处。实在没有后面的几项优点,如果有趣,也可以暂且称为是有用的。但如果这篇文章什么都没有,那读起来就是在浪费时间。 方向与方法是对学生和对先生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