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武陟县木城镇第一小学2015届6.5班 http://q.xxt.cn/banji943078985467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150次 | 博客点击275次 | 评论0次

我的阅读史(二)

发表时间:2018-03-22 00:47:53 [查看原文]

青春,为梦想而读

    19岁那年,我的家里有了点事,我回家照顾妈妈。在照顾妈妈的同时,我恳求村小的校长,让我在我的母校做一名代课教师,哪怕没有工资。我回到了我们的村小做了一名代课教师,工资是120元,我特别幸福,满足。那时,我报了自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什么《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古代文学作品选》,……啊呀,以往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用来考试了,我自学的劲头十足,常常一头扎进那经典的文学里,边读边记笔记,我天生地喜欢文学,每读一部作品,我总能通过品读作品去分析作者的性格与为人以及他的特色。那时韩愈、李白、杜甫、陆游、李贺、辛弃疾,老舍、鲁迅、朱自清、沈从文,海明威、川端康成、卡夫卡、列夫托尔斯泰、伍尔德、大仲马、小仲马等等都是我的朋友,引领我把思想走向深处的好友。

    其实那时学起来还是挺吃力的,古代文学需要翻译,我手边没有电脑,没有更多的工具书,就靠一遍一遍地读与背,一遍又一遍地分析注释。外国文学作品有地域差异,理解起来也有困难,而且都是节选,我是没有钱去买原著的,只好抱着课本硬啃,《哈姆莱特》里面的人物关系是那么乱,我读的不下十遍了,好像还是没有完全把握住作家莎士比亚的性格。不过如果在书店看到他的书,我会驻足翻阅,感兴趣了,也会把他的作品带回家。

之后读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这两本书讲述了孩童的认知规律,身体发展规律,读后让我更加理解孩子的不听话了,不是孩子的态度不好,而是孩子真的是身不由己。我不再为孩子的听不进我的话而烦恼了,我也会在课堂上讲一会儿,停下来让孩子自由讨论讨论……我们成年人应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更多地去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将不会更多地去伤害孩子。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都打造出相同的一流的产品供人欣赏。

青年,为爱与责任而读

    五年的努力终于为我换来了小学教师资格证,我终于踏上了我的梦想之路。

    初登讲台的我是激情澎湃的,热情洋溢的,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班里七十多个孩子是那样的闹腾,我基本是靠故事的魅力来维持秩序。我给小小的他们读《小猪西里呼噜》,读《安徒生童话》,读傻狗温迪克》,读《青铜葵花》,听故事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安静,屏息聆听,凝神思考。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们进行师生共读,定期举办阅读交流会。《苹果树上的外婆》满足孩子们对快乐需求,是大脑中漫无边际的幻想都化作了真实的文字,孩子们初次尝到了独自阅读的快乐。《特别的女生撒哈拉》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智慧的波迪老师,我们一起喜欢上了她。《绿山墙的安妮》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神秘、快乐地交友之道,更为他们传递了人生的正能量;科普类的《森林报》、《昆虫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的坚强意志与充满温度的文字,深深地震撼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净化了师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曹文轩的《草房子》更是为我们师生带来了一曲苦痛人生的成长赞歌,秃鹤冬夜苦练戏文为自己赢得尊严,杜小康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败落的家庭,纸月用柔弱的坚强等来属于她的幸福,桑桑勇敢地与病魔对抗……班里的孩子们明白了在苦痛中坚强地成长,苦痛成就美丽!

    教师的工资虽不高,买书还是够的。要想在教育路上走得更远,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阅读,思考,写作。小时候是不忍心花父母的钱去买书看,那是因为我认为看书一种享受,我不能踩着父母的血汗去享受。上班了,虽然工资并不高,但是买几本还是绰绰有余的。

如果没有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师,是走不远的。刚上班时,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虽然这本书只有有限的一百条建议,但是却包含了教育中的方方面面。它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对于如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问题,为我们展示了成功的探索。

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告诉我做一位优秀教师的必要做的九条秘笈,读书,自我反思,写作,大爱。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都为我带来了开放性的教育观念。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很迷茫!

    于是我开始阅读专业学科类书籍。

    窦桂梅的《做一位有尊严的教师》、《回到教育的原点》是我第一次阅读有关语文课堂的专业的书。

    我一直郁闷自己不会备课,更不会上课,离开了教参,自己什么都不是。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令我豁然开朗。原来教参并不是自己想像得那么权威,它也有许多的局限性。作为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你必须要相信自己。要用自己的经验充分地去解读文本,充分地备自己的学生,查找资料,预设课堂。当我们把文本读透了,目标定好了,相信我们能比教参做得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在一次外出学习的时候,有幸看到了于永正老师的书《阅读教学课堂实录》与《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从开封把书带回了武陟。

 这两本书改变了我当时困顿的语文课堂。

    读了于永正老师的那“动真格”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我一字一句地看到了老师的教学步骤,于老师的教学设计删繁就简,经常是围绕课文的中心设计一两个直指中心的问题带领学生读课文,找关键字词句,再探索课文,挖中心,这样的课堂真的有种引人入胜的感觉。

    近期,我正在读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她的书写出她事无巨细的一年级带班经验,好像一位老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静下心来教一年级,如何更轻松地教出高质量的一年级。为我下学年的一年级教学打个底子。

    一旦得法于一些课堂技巧,又不能只满足于这些技巧,何况自己只是一知半解地学了名师的浅表。要想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还是要不间断地读书,读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的书。

    最爱诗词的我,再一次亲近了诗词。《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泰戈尔诗集》就放在我随手可以触到的餐桌、办公桌、床头柜上,每天读一首,兴致来了背一背,使自己变得诗意起来,在不经意间,也能随口给班里的孩子们来一句诗词作为课堂的注脚。

    然后再配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来品读,那感觉简直美呆了!每天读背几句诗词,再细品一下《人间词话》,整个人从灵魂到谈吐都是儒雅的、高贵的,恬适的。

    最后再零距离地走进一位你最最崇拜的诗词大家苏轼——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林语堂这位大才子尽管极力用平实的语言的在讲述苏东坡的一生,可又怎能抵得过苏东强大的人格魅力,将光辉的人格不由自主地四散射来,烛照后人。可能这也是林语堂觉得在写苏东坡的时候根本就觉得无需任何的添枝加叶的主要原因吧。

    作为小学教师,能够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当我与班里的孩子们学了萧红的《祖父的菜园》后,我到书店将萧红的《呼兰河传》带回了家,学了鲁迅的《少年闰土》后,我读了《朝花夕拾》。大师笔下的童年是如此地真切,趣意盎然!不仅能够唤起读者的童心,更能够为读者传递“真”的可贵。

    萧红的《呼兰河传》何以令人百读不厌?那是在她生命最后时刻对童年或美好或苦痛生活的一种回忆,一种留恋,那是对她幼年时流动的血液的一种珍存。萧红跟着祖父学诗,那是怎样高兴怎样来,声音大得将要把房盖抬走了;在祖父的园子里锄地,她年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帮她把锄头卸下来,单拿着那锄头体验大人的劳作。读于此,令我眼前不由自主地会出现一幅那童真的画面。真实的东西,才是有生命的,才是恒久不会褪色的珍品。

    无论是我的课堂,还是我的写作,我都力争真实。把“真”带给学生,带给身边的人!

读于此,还想让自己的思想更有深度一些,把语文教材解读地更深一些。于是我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自传》,叶嘉莹的《古诗词吟诵九讲》,朱自清、沈从文、王蒙、纪伯伦等众作家散文作品合集而成的《最美散文》。

阅读就是件美丽的事情。

    在育儿方面,我也是积极亲近阅读的!

    孕期前就开始读《孕育宝典》,孕期中看《父与子》,要将快乐的情绪传递给腹中的胎儿。宝贝降临后,我读《蒙台梭利教育手册》,《一天一个游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宝贝半岁后就开始培养她阅读的习惯。

    在书籍的熏陶下,我家妞妞很乐于在老师、父母、小朋友面前表达自己,性格挺活泼的,也很爱思考,对身边的食物总能保持一种好奇心与思考力。

    老公由刚开始对我花不少钱购书的不理解,到现在经常帮我在网上购书《季羡林自传》、《不跪着教书》、《人间词话》等,我们俩都是同步阅读的,茶余饭后俩人就开始交流阅读心得,有时观点相同,会心一笑有不同意见,总能辩论上个把小时,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妞妞也要趁机插过来说上一两句自己的观点。

    越读书,越发现自己是美丽的,轻松的。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