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有感 七年级一位老师有事,我只得一边教九年级,一边临时带七年级一段时间的语文课。 今天是上课第二天,感触颇多。 感触一 昨天教学生学习《木兰诗》一文。让学生们细读第四段“征战生活”,并具体说说哪个词语用的好。本以为七年级的学生说不出什么,但经过思考后,发现学生的回答很有见地。他们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万里”中读出了路途的遥远,从“飞”字中读出了木兰行动的敏捷,读出了打仗的紧张激烈;从“寒光照铁衣”中的“照”字中懂得了将士们守边的辛苦和边疆条件的艰苦;“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百战”和“十年”读出了征战时间的漫长……他们从这些描写和叙述中总结出了木兰具有勇敢无畏的品格等。 常常说学生读不懂文章意思,根据这首诗来看,是不是我们老师给他们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太短有关系?(上周没上语文课,学生用早读时间自学已经基本背会了这首诗) 感触二 今天是作文课。 写作前,我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或学过的课文来说说。一女生说文章题目要生动有趣,但却举不出例子。思考了一会儿,才有另外一女生说《小糊涂的二三事》中“小糊涂”很吸引人,这是她读过的一篇课外的文章题目。再让思考其他例子,即便我多次强调可以举出小学或中学学过的课文的例子,但依然没一学生想出来。而我因为没看过小学课本和新编的七年级上册课本,随口说出的几个他们都没听说过。学生继续说好文章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等,可是都不能列举出学过的课文。只有一个学生说运用对比写法,比如《邓稼先》中的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两人的比较(这是七年级第一单元刚学过的一篇课文)。还有一位学生想起昨天刚刚学过《木兰诗》,提出了材料安排要详略得当。一个学生学习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半年的初中课文,他们竟然想不起来一篇课文的 “好”来。语文课上我们都教给了孩子们什么?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我们自己的备课是否存在很多漏洞?我们的知识储备是不是还很不足,忽视了探究细节问题? 值得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