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有感 不得不说,郝晓东的《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对于我,尤其对于2017年后半年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是一个解疑答惑的大师,这半年来一直困绕我的难题在这部书里都能找到清晰理性的分析和明确实用的方法。 语文教学 暑假后接手的新班级,已经了解到班级的成绩差、习惯差,真正接触,才知道现实比想象的距离还要大,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答题方法,更不用说课外知识了,学生更是闻所未闻。一个超越课文的知识,哪怕是简单的历史小故事或者文学小故事,没有一个学生能接着老师的话题往下叙说,无奈,焦急聚拢心头,久而久之,便心生厌烦,倦怠,和学生应该是“相看两生厌”吧。虽然也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法,但源于自己只知皮毛不得实质的原因吧,课堂教学始终没有大的起色。这本书中的《聚焦一堂课》使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书中列举了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一课,在没有看完内容之前,我先自己解读了这篇文章。仔细看完文章,便发现了自己在深度解读文本和设定教学重点难点方面存在极大欠缺。 初看文章,会仅仅把主人公桑娜定位于勤劳,贫穷但热心助人。如果只是这样解读,那真是肤浅至极。文中大量描写桑娜的矛盾的心理,就在于揭示其内心的美丽,在于说明作者托尔斯泰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桑娜的美在于在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情况下,仍能主动热心帮助他人。这是这篇文章的美点之一。正如一道好菜之所以被大家交口称赞,除了原料好,主要在于烹饪技术的精湛一样,作为世界文学巨匠的托尔斯泰,匠心独运,反复渲染描写桑娜把孩子抱回来之后内心的纠结、担心与紧张,正是这些细腻的描写,才使得文章真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文章的美点之二。这两个精彩之处,便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没有静下心来的深度解读,便会陷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教学。郝晓东提醒我们,教学中要注意“交集点”,“ 就是那些看上去仿佛矛盾但含义深刻之处,这正是文本理解至关重要之处,是能引起学生思索,激发学生探索热情之处。通过交集点,把学生一次次引回文本,使其反复在阅读、琢磨中真正领会文章。” 反思自己的课堂,因缺乏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只是照搬参考书上的观点,复制给学生,也没有形成紧凑的教学环节和有趣的问题设计,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支离破碎,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所以一旦应用起来,他们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学生学得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自己。 班级管理 仅仅是脱离了班主任岗位一年时间,重新带班,便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不免常常埋怨学生不知好歹,没有爱心,而郝晓东在书中理性的分析,则让我看到了自身太多的不足。 初接班级,没有细致调查,更没有及时反思记录。我所谓的调查仅仅是从原来教这个班的教师嘴里了解学生,没有细心观察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表现,尤其是在课外自然状态下的表现,对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失之交臂。没有和学生聊天,也没有和班干部或课代表交流,错过了一手材料的收集。发现别人的不足总是瞪大眼睛,对待自己的不足总是视而不见。不调查,不反思,不记录,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很多问题都是想当然去处理,走不进学生心里,和学生总有隔膜,使得学生对我望而生畏,远远躲着走。这是失败之一。 对学生没有发自内心的爱。郝晓东认为,作为教师,要给与学生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母性之爱,就是不以成绩的高低、外貌的美丑、家庭的出身等其他因素而进行区别对待。要秉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的理念。父性之爱则是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确立生活规则,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及时且恰当的反馈进步要毫不吝啬的赞扬、鼓励,退步要明确地指出、提醒。反观自己,对学生的爱,很多时候仅仅是喜欢,是让学生感动,而且潜意识里还希望“等价交换”:我爱你,你应该遵守纪律,好好学习,你应该理解我,感谢我。当自己的爱换不来学生的“等价交换”时,便常常生气,埋怨。对学生偶然犯的错误,没有去查找原因,询问症结,便依据固有的经验采取千篇一律的对策,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说到底,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没有包容的母性之爱。 年龄不年轻,经验却年轻。对照书籍,发现根本在于自己心灵开始麻木,导致疲倦懈怠。世界因嘈杂而喧闹,心灵因阅读而宁静。思至此,手不释卷,才应该是我——一位教师永葆青春之道吧。 感谢,《致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