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搭建知心桥 荀子强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孰必困。”(《荀子·儒效篇》) 课堂教学是必要的,但仅止于课堂教学的“闻”显然是一个不完整的学习过程。 陶行知先生亦强调知、行结合,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口号深得教育之宗旨。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是课堂知识的延伸与实践,是师、生融合的重要途径。因此,不论哪个学科,都可以通过设计一项让学生动起来的兴趣学习活动,来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以此快速消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在与学生一起编手抄报的过程中交流写作问题,可能要比一味地在课堂里讲授文章知识更有价值;带着学生考察一处历史遗迹,也许比在课堂里做很多的历史练习题更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开设一个辩论会,让学生就时事新闻自由辩论,也许比背诵那些政治概念更具有逻辑思辨的内涵;让学生帮助学校建设校园网络,可能要比单单在教室里讲网络知识更有学习推动力;与学生共同阅读一本书,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交流、反馈,也许比专题讲授阅读方法效果更好。 笔者曾经开设《阅读苏州》选修课,带学生到苏州园林里阅读苏州园林。亲临现场,完全打破了课文《苏州园林》狭窄的视野,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苏州园林世界。他们叩问一个花窗的名称,一副对联的含义,一个雕塑的故事,一片地铺的内涵,一棵大树的寓意。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既是教学化的,也是生活式的;既是传授式的,也是研讨式的;既是群体间的,也是个体间的。教学的维度、空间得到极大延展,师生心灵交互融合,享受的是教育教学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