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e ble1" bor="0" wi="100%">>> " wi="680">
在共读中一起成长——10月份师生共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这个10月,我们师生共读了黄晖写的《恰同学少年》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是以小说的体裁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span>——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经历,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以及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读这本书,我们师生得到了一定的成长。
在这部小说中,我看到了青年毛泽东读书的韧劲儿,常常挑灯夜读,常常光顾图书馆。因为爱好读书,他的老师杨昌济(也就是杨开慧的父亲)让他暑假住在他们家里一饱读书的渴望;因为爱好读书,他的校长孔昭绶先生将学校图书馆的钥匙交于他,任他在书海中徜徉;因为爱好读书,他的国文老师袁吉六一个及其严格、古板的老先生将自己珍藏的先父留下的内有自己几十年读书的心得记录的一整套(足足二十多本)线装古书《韩昌黎全集》借阅给他;因为爱好读书,他将杨昌济老师给他的用来买鞋的钱买成了书。这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贪婪读书的故事,而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些,而从这我们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而毛泽东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更让我赞而学之。他每读一本书,都要在书上的天头地脚做笔记,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查阅出的相关内容,有时,做的读书笔记甚至比书上的字还要多,为此,他的同学萧子升曾经耿耿于怀不想借给他书读。因为要做大量的读书笔记,没钱买纸,他就把报纸的天头地脚统统裁下来,装订整齐,写在上面。毛泽东上课做的听课笔记的符号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大字是上课记的,小字是下课以后重新读笔记的心得,而那些符号有的代表重点,有的代表疑义,有的表示要进一步查阅……毛泽东说“看书不记笔记,我总觉得好像没看一样。”
毛泽东对体育的重要性的阐述,让我们看到他对体育强身健体的重要认识。他经常打球、跑步、游泳、爬山等,他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号召同学加强体育锻炼。他还列举了中国的一些古人“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等因为不重视健康的身体,结果惊人的才华也挡不住身体衰弱的脚步,实在遗憾。毛泽东认为,没有健康的身体,你学得再多,学问再大,命都保不住,又有什么用呢?还记得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的就是1/span>年初春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萧子升、萧三、杨开慧、何叔衡等畅游湘江的经历。从少年至老年,游泳运动始终是毛泽东的最爱。学生时代,毛泽东与湘江经常亲密接触。课余和假期,在滔滔的湘江中游泳击水,是他最大的体育爱好。在以后的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毛泽东没有更多的闲暇去游泳,直到建国后的50年代中期,他才最终实现了畅游大江大海的愿望。
毛泽东同样重视周游外界,他和他的同学萧子升利用暑假时间周游了湖南好多地方。他们称之为“游学”,萧子升认为“览山川之胜,养大道于胸,以游为学,是个长见识的好办法。”毛泽东这样理解:“天下事,事皆有理,尽信书,不如无书。有字之书固然当读,然书中不过死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故从山泽草野,世间百态中,读无字之大书,求无字之真理。”在他们游学中这几件事很值得我们了解:一是毛泽东想法设法不掏钱让船夫载他俩过江。二是拜访了安化县劝学所所长、学者夏默安,他们以自己的学问赢得了老先生的赞许,和老先生谈古论今、对谈学问,免费吃饭又住宿。老先生出的上联是“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对的下联是“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你觉得毛泽东对的对联如何?三是他俩在安化县城因为一个刚开业的“来去茶馆”订正对联而受启发,于是租用一个“代写对联”的字摊,由萧子升写对联,毛泽东管讨钱,这个生意做得还不错,挣来了很多钱。四是解救了受安化县有名的进士并做过翰林的丁德安欺负的芝妹子父女。五是聆听了宁乡沩山寺的住持证一和尚关于如果打破黑暗现实如果解救社会的高见。可以说这次游学是毛泽东学习社会知识的很好的经历。
读这本书不仅让我更详细地了解了毛泽东青少年时的经历,还让我了解了他的个性,他的性格特点。用杨昌济的评价就是“毛泽东纵横恣肆,张扬不羁,就像一团熊熊燃烧光芒四射的火焰。毛泽东的个性,但凡遇到胜负之争的事,他一定当仁不让。”“他的才华,他的倔强,他的冲天豪情、绝世抱负,都是我生平之所未见,能够教出这样一个学生,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可是,可是他并不见得是一个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伴侣,他的个性太强了,他太执著、太任性,太像一团烈火,熊熊燃烧,不顾一切!他也许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也许能赢得世人莫大的敬仰,但这样落拓不羁的一个天才,能给爱他的人,带来一份属于自己的温馨、祥和,带来一份平平安安、无忧无虑的日子吗?”蔡和森这样评价到:“润之并不是完美无缺,他的能力,他的才华,更不是生来就超人一等,他甚至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可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无比的热情,无比的斗志,有我和其他人都不具备的那种藐视一切挫折、挑战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他的身上,永远散发出那么强烈、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那是一种个性,一种什么也压不服、什么也挡不住的火一般的个性。我相信,如果我们这些人当中有人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话,这个人绝不会是别人,一定是润之。”
总之,读这本书,让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有了具体的了解。
下面,我想谈谈毛泽东的这几位老师和校长。
首先是杨昌济先生,是一位喝过洋墨水的留学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海归。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思想开明,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赏识,毛泽东入湖南第一师范的考试答卷《论小学教育》才因此金榜题名,毛泽东那胸怀天下、大气磅礴、指点江山的伟人风范才得以充分开发。杨昌济老师又特别关爱学生,爱惜人才,所以当他看到毛泽东脚上的鞋子实在不能穿时,毅然慷慨解囊给毛泽东钱让他买鞋穿;所以,他愿意让毛泽东在暑假期间常住他家,饱读诗书。我忽然想到了韩愈的《师说》中的句子“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对于杨昌济先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传道受业解惑”,更发挥了伯乐的作用,如果没有他这位伯乐的赏识,毛泽东这批千里马可能就被埋没了。
接着说说徐特立先生,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他是一位布衣校长,他将他毕生的薪水都无偿地用于办学校。他的勤俭朴素的作风让我们敬佩,关于他的故事在本书中不多,但是,关于他的故事我还想通过阅读其他书籍来学习。
袁吉六老先生也是毛泽东成长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好老师,袁老先生算是清朝末年的遗民,思想比较守旧,尊崇古文风,不大赞成白话文,因为毛泽东思想开放,所以喜欢白话文,但袁吉六经常在课堂上批评他的不足,每次给的作文打的分数很低,袁吉六先生对毛泽东很器重,他更希望毛泽东的文笔更优美些、更细腻些。 孔昭绶先生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的校长,是一位留学日本的海归。提倡新民主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人才的培养。所以,当他看到毛泽东这样的惊世奇才时,他极力栽培与保护。在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期间,曾有两件大事险些丢失学业,一是替萧子升兄弟代笔写的入学考试答卷被查出,二是数理化等理科成绩倒数,面对这样的局面,孔昭绶校长没有意气用事,没有武断开除,而是慎之又慎地考查了毛泽东,在分析了这一切的原因后,他给了毛泽东将功补过的机会,而这一切的出发点还是他的怜惜人才、培养人才的作用。他把学校图书室的钥匙给了毛泽东让他在书海中畅游个够。如果没有孔昭绶先生,毛泽东的才能可能就这样埋没了。 再来说说张干先生,他是继孔昭绶先生后的湖南第一师范校长,他却是被毛泽东等学生“炒了鱿鱼”的校长,这其中的酸楚当时可能只有张干先生知道。不过,后来真相大白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每月都要寄钱给这位他曾经赶走的校长。细说张干先生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功绩成就没啥,他的做法恰恰和孔昭绶先生相反,孔昭绶先生的“以人为本”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学生们在自由中学业成绩更上一层楼。而张干校长的主张是限制学生的自由,甚至自由活动也不允许。当然,这其中的社会背景和孔昭绶在任时大不一样,所以,也不能把全部责任归为张干先生身上,所以,当后来真想大伯后,毛泽东还是很敬重这位校长的。 在毛泽东成长的道路上,这些老师和校长都给以极大的帮助。同样都是老师,对照他们反思自己,我又为我的学生做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思。 为什么要读《恰同学少年》,我想先从两个事例来说明,一是我班邱淼淼在住宿部读这本书时,吸引了同寝室的另一个不是我班的同学,她也想读这本书。二是我和一个初三的学生谈起了《恰同学少年》,他根本不知道这本书与毛泽东有关。 为什么要引导学生读这本书,我来说读这本书的原因:一是不读这本书就不知道毛泽东的上学时代的故事,更不能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诗词写得那么好的原因,也不会明白毛泽东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的原由,更不能感受他为国为人民奋斗一生的精神。 在阅读课上我们交流分享了各自的感受。现就这本书的前两章交流的收货分享给大家。 读这本书的收获:1、提高了思想认识,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学习了语文知识:如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积累了优美语句,领悟了文章的写法。、了解了中华民国刚刚建立后的中国社会情况。比如:女孩子要上学只能上女子之类的学校;当年考北大必须进京才能考;4、了解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如:曾国藩、黄兴、孙中山、杨昌济、蔡和森、向警予、何叔衡、萧子升等。5、了解了小吃知识,比如“长沙臭豆腐”。6、了解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家境。 除此之外,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要学会思考,思考什么?思考更深入更深刻的问题。比如:读这本书时要学会用联系、归纳的方法进一步思考。 如,从这本书里我们知道杨昌济是一个风格高古学贯中西(对西方教育、哲学和伦理学之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践均有深入研究)的大学者。就要联系季羡林先生,也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师,只不过季羡林要比杨昌济晚一些。 如,从毛泽东母亲支持孩子读书,关爱孩子等方面,我们要明白了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读到此,我们要不禁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才行。从蔡和森母亲宁愿与其家财万贯却又吸大烟的丈夫离婚净身出户也要供养儿女上学的非凡一举,(要知道,以前的女人要遵从四德,是不能提出离婚的,只能男的提出)更要懂得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如果母亲是一个懂得读书有用的人,他就会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读书。还有,从毛泽东父亲的做法中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刀子嘴,豆腐心”,也可以说是“严父慈心”。这样的思考,不仅能把之前学过的东西加以运用,对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更有帮助。 如,第二章《免费招生》,写了毛泽东、萧子升兄弟俩、向警予、王子鹏、刘俊卿、蔡和森等都跃跃欲试想报名参加湖南第一师范的免费招生了,这些人中多数是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才选择读穷师范的,而向警予是为了挑战“女子也能和男子平起平坐”的伦理才报考的,而王子鹏是为了改变自己在表妹陶斯咏面前的形象,想提高自己的思想与能力才报考的,因为他也想变得有主见,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贡献。我们要学会从他们没钱也要上学、也要读书的急切愿望中,获得一些启示。那就是,从他们身上我们充分明白了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再联系联系我们自己当前应该怎样读书,这样是不是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