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河南油田第五小学2012届6.1班 http://q.xxt.cn/banji2097836723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132次 | 博客点击560次 | 评论0次

阅读课――指向写作

发表时间:2017-10-29 16:18:43 [查看原文]

阅读课――指向写作

反思

我已经进入了退休倒计时了,多年了,一直从事语文教学,这期间也真的学了不少的教学理念,从异步教学到会学-学会,从洋思到郭思乐,理念没少学,实践很努力,可最终也不留下什么。

反思这些的教材,严格讲,选入小学的课文,大部分是大白话,我们天天读,天天讲,学生真正不懂的,或是不理解的,其实很少很少。这就导致了许多语文课,讲了和没讲,其实没有多大差别。甚至,讲了,还不如不讲。但是,语文课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吗?我觉得,理解内容,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回顾这些年的教学,长久以来,我的老师或者是我老师的老师,一直沿袭下来的教学方法都是讲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和概括段意,理解字词等,我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人,在经历了多少年的语文教学后,语文教学已经没了传统的样子,也是没了什么洋思教学,郭思乐教学,杜郎口教学的风味,有的是我的自己,即自诩为懒汉的教学方法。

于是,接手每一个新班后,我都会提醒学生,一、凡是我在黑板上写的一定是你自己自学不会的,所以你一定认真听讲,否则将一无所获;二、凡是我写在黑板上的,一定是必考的内容,所以你一定认真听讲;三、凡是我写在黑板上的一定是课文中没有知识,即知识的外延,过了村没了店,所以你一定牢记在心中;四、凡是我课堂上重点讲的一定与作文有关,并且讲完我们要用的,所以你必须学会,否则你的作文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写;五、课文的生字新词,你能通过工具认识并理解的字词别指望我来讲,你能通过阅读理解的文章内容我也不会讲,你能自己解决的课后问题我不会替你解决,所以你一定得会自己学习。立了规矩后,其实也不是那么理直气壮,总会有些许惴惴不安,每次上课后,总有点是不是偷懒了的小小内疚,但下次上课依然我行我素,终也不知悔改,读了《管建刚的阅读教学革命》,如同找到了一救命稻草,也仿佛有了靠山,他把改革的目光瞄向了阅读教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主张,

发觉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

好多家长也时常问我,孩子也没有少读书,可就是用不到作文上,我会统一的笼统回答,他们只是走走马观花式的泛读,不要以为阅读就是读懂、理解,因为你不问读懂、理解了嘛,这样的阅读不是瞎读吗?读得再多,再“好”,再细,顶多就是成就一个孔乙己似的书呆子。这只是满足一种“占有欲”,只是停留于读懂、理解,不论怎么读、怎么教都是低效、无效甚至反效的。不明白为什么读,不论是花哨阅读或本色阅读,多元解读或一元解读,天马行空或文本细读,都同样是浪费生命。

《管建刚的阅读教学》中讲,同样道理,就文本教文本,教得再卖力、再艺术、再别出心裁,也是死路一条。

在我的词典里,语文课程根本就不存在纯粹的阅读教学: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表面上是阅读课,骨子里必须是写作课。明白了这一点,语文该教什么、怎么教就有谱了。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主要看写作水平。说一个人语文学得怎样,首先就是看他文章写得怎样——写得好,就是语文好;写得不好,就是语文不好。既不是他书读了多少,读得怎样,也不是他听、说的水平如何。读得再“好”,要是写不好,能说语文好吗?要是写得不好,也不可能真正读得好。

朱光潜先生说,在读写上,不存在“眼高手低”。如果“手低”,“眼”一定不会“高”到哪里去。只有“手高”,才有真正的“眼高”。就是说,二者是不对等的,写作能力大于、高于阅读能力。

会读未必会写,会写一定会读。阅读能力没法决定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则涵盖了阅读能力。

语文成绩关键看写作,写不好,便可以一票否决的。试想,一个高中毕业生不会写文章,一个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文笔不行,说他语文怎么怎么好,谁信?因此写作能力是语文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

在大家的观念里,语文教材,等于课文;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教阅读;教阅读,就是教解读、读懂文本。一篇课文嚼来嚼去,嚼得连自己都反胃,还要地老天荒地嚼下去。

于是,在各种会上,我不得不不厌其烦地讲:教语文,本质上就是教写作,所有的语文课都是写作课。

就这么费了老大劲不厌其烦地唠叨,快成祥林嫂了,我怀疑,恐怕还不一定能将语文界从阅读本位的大梦中摇醒。

书中这几段具体阐述了“指向写作”的依据。

感悟

是的,因为写作能力反映一个人的最高语文能力,所以语文课要以写作为本位。我欣赏他这样的认知:“指向写作”的阅读,才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他要让大家明白,语文学习者的专业阅读,与一般人的随意阅读有什么不同。

“指向写作”,是他的阅读教学的基本诉求。没有这个目标,阅读教学就像脱缰的野马,看上去跑得挺欢的,但只是兴之所至的瞎跑、假跑,转眼便不知所终。

   “指向写作”,是管建刚给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给语文教育专家、老师们,开出的一剂良方。他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这是阅读理念上的一大突破。

他认为,这种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为什么写”,仿佛探寻一条不为人知的密道,充满了未知的期待,学生会获得一种全新的阅读上的新鲜感。探究内容背后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相对而言,读懂文章字面的意思,这不难。需要的只是咬文嚼字的功夫。要读懂这些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读出作者写作运思的过程,却很难。这需要想象力,需要凭借自身的写作经验。“指向写作”的阅读,最需要的,恰恰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因为,只有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写作过程,才能真正悟到“写”的奥秘。否则,都只是在文字迷宫中瞎转悠。

文章,是写作的成品,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而不写那些内容;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那么写。“指向写作”的阅读,最需要揭示的这些内容,就是探究作者的写作心理过程。因为,只有了解作者写作的心理过程,才能直接对学生的写作心理产生影响,对他们的写作学习最有助益,最有示范性、启示性、可借鉴性。

管建刚艰难穿越了解读文字的屏障,试图走近作者的写作运思,走近写作心理的动态过程。他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最关注的是从文本中读出“怎么写”。在“怎么写”的探究上,他最为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写作构思,是最重要的写作行为之一,是以往阅读教学的死角。探求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就是将文本还原到写作行为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那么写。这对学生写作将产生直接的借鉴作用。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人而言是一个秘密。一篇课文摆在那儿,“内容”是“现存”着的。一篇课文摆在那儿,内容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没有“现存”,一切都“隐匿”起来。                            

当然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不是不教自会的,因此在接手的新学生教学时,我教会提前进行模式化的教学,针对一篇文章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即阅读的核心能力:一、概括的能力。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三、抓重点句、关键词的能力。四、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五、联系生活来理解。学生的五个能力扎实了,就可以按我的懒汉时的教学方法,也只是其一的“指向写作”,相比之下,专家就是专家,管建刚的系统教学非我等闲之人能学的。

语文本身是有趣的。它是最活灵活络的人类用心写出来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因而,它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在这个过程,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就充分地体现出来。

举例

《穷人》写桑娜一家生活困窘,依然抱孤儿回家。她不敢告诉丈夫,只能旁敲侧击。丈夫答应后,结尾:“‘你瞧,他们在这儿啦。’桑娜拉开了蚊帐。”

每次教这篇课文,我都会这样讲:同学们,当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时,会怎么说怎么做?试着写一写他们一家以后的生活?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点,我们是站在为学生找“写”的内容的角度来教学的。这样,不管哪一篇文章,我们的学生都有得写,可以写主人公的命运,可以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可以通过人物写人情冷,每每这样做还得意洋洋,感觉经验的优越性,可现在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不像我们想的一样,接着往下写呢?课文的精彩在于作者的“戛然而止”,给读者回味无穷,如若再往下写,岂不是狗尾续貂,写作上的奥秘,就糟蹋了。我们为什么不教学生,作者为什么此时不写?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你借鉴到了什么?

《钱学森》的开头: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轮椅上的霍金》的开头:他就是“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

这两个写人的文章,开头相似,可为什么有不同的处理呢,可以不可以让他们都一样?我也尝试着把这个问题抛向学生,可学生一言不发,只有个别学生说些皮毛,或说些不相干的东西,没有指导写作,此时我们也应该像管建刚那样引导孩子来体会语文的奥秘,让他们感觉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了。

照着管老师教的向学生分析道:

《轮椅上的霍金》的下文,写“宇宙之王”的由来,故要强调;《钱学森》的下文,并非写其科学成就,而是爱国,故不宜突出、强调。

学生豁然开朗,自己发现,或点拨后发现,那种发现的喜悦,智力挑战的喜悦,溢于言表,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时常有此类不知的发现。

因此,正如管老师自己所言: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老师发现了写作上的训练点,不能像讲评课那样直接呈现,要将这个“点”还到文本中去,装作不知道,带着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学生历经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看不出、发现不了,老师假装看到了,推门,露出一条缝,让阳光照进来。学生循着光线往前走,终于恍然。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