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修武县实验二中2010届9.1班 http://q.xxt.cn/banji838683935757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124次 | 博客点击1051次 | 评论0次

课堂因观课议课而精彩

发表时间:2017-08-28 22:02:38 [查看原文]
 

课堂因观课议课而精彩

——《怎样观课议课》读后感

作为老师,谁不知道“听课评课”是怎么一回事?要么奉承吹捧、皆大欢喜;要么否定批判、一无是处;要么三缄其口、明哲保身。现在又来谈什么“观课议课”,还不是换汤不换药?也罢,既然每个人都被赠阅了《怎样观课议课》这本书,且去看看它这新瓶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旧酒。

刚看些许,就发现作者说的还是颇有道理的;再往下看,理论通俗易懂,案例真实具体,策略切实可行;认真研读,真正明白,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两者迥然不同。

一、关注对象不同。

听课评课:从献课老师来看,她更青睐于展示自己的教学长处,更多思考怎样让这一节课不偏离预先设定的轨道?怎样避开容易出现问题的雷区、顺利达成既定目标?更在意是否能利用某个有特点的地方获得听课者的好评?有的也可以说是“以评定教”。从听课老师来看,他们更多聚焦于献课老师,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有没有明确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课堂气氛是沉闷还是活跃?或者说听课评课者看的是表面的热闹,而非课堂沉静背后可能潜在的学生真正的智力活动,更侧重的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并非师生共同探索的历程。还可以说,他们评价的角度是师本课堂,而非生本课堂。

观课议课:从献课老师来看,她更在乎这节课能让学生从中学到什么东西,怎样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获,学生在课堂上有哪些智力挑战,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且还会在课后反思课堂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理念,如果二次上课,自己将会在哪些地方做出怎样的调整。从观课议课者来看,他们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同时,他们也观察献课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问题出现以后,他可能想怎么做?他实际做了什么?他的活动收到效果了吗?作为观课者,自己遇到过献课老师这样的问题吗?我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差异?

二、参与者地位不同。

听课评课:评课者居高临下,拥有话语霸权,也可以说,献课老师没有述说自己设计意图的自由,评课者仅仅根据课堂上献课老师的表现就直接给这节课下结论。更有直白者上来就是一句“这是一节失败课”,至于实质性的东西却不能给予献课者以有效的指导,他们不去深入剖析这节课不好在哪里?怎样修正比较合适?这样修正的原因是什么?背后有什么理念的支撑?或者有的评课者即使谈到了一些,但也不够深入,不能让人真正信服。据说,我初中时的某个语文老师,在被县教研员调研“一棒子打死”之后,就发誓再也不让别人听课了。试想,我们听课评课的目的是什么?是造就一个老师,还是毁灭一个老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是为了表明自己具有课堂权威?事实上,这种打击式的评课方式严重挫伤了献课者的积极性。

观课议课:参与者平等交流,拥有平等话语权,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研讨式的交流。献课者有陈说课堂现象的自由,议课者会和献课者针对课堂现象共同探讨原因、共同研究策略。比如,某节课最后拖堂,他们就会讨论,什么地方浪费了时间?哪些地方可以节省时间?是某个教学环节有些拖沓,还是课堂组织教学较多的说了一些题外话?是教学内容远高于“最近发展区”、学生出现思维障碍,还是课堂太过平淡,不能让学生“心” 动起来(指智力活动)?献课老师能够和议课者进行深入对话,对课堂现象深入透视,看课堂行为、课堂现象之间的前后关联,并思考它们背后的理念。他们可以议出更多的思路和办法,获得教学的更多可能性,从而让教学更合理、更有效、更高效。

三、所坐位置不同。

听课评课:如果有人听课,那就在教室后面摆放一排凳子,这几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听课者在教室后面到底能观察到什么呢?他们目之所及的范围的是献课老师的表演和学生的背影,目之所及范围有限,怎么办?自然就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比如教学中的亮点或不足之处,学生或精彩或平淡的发言,教师巧妙得当的评价语言,课堂结构严谨还是松散,时间安排合理还是前紧后松抑或前松后紧,重难点怎样突破,课堂氛围融洽和谐还是教师霸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还是脉络不清。总而言之,受目之所及范围的局限,听课者观察最多的就是献课老师的种种,而目之不及的学生正面以及学生的整体状态等必定被忽视。

观课议课:观课者可以坐在教室前面,可以坐在教室中间,个人认为,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融入学生之中,深入学习活动,探询学生学习的感受和体验。观课议课者不为位置所局限,观察到的信息就会更全面,就能真正获得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真投入还是假表象。上学期临近期末的家长助教活动中,十班一个家长给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的孩子咋是这样的,马上就考试了,还在下面装,我看你讲的那么细致、认真,我都能听懂,但后面某一排某个学生,手里拿着笔也在认真写,我走到跟前一看,一个字也没有。”家长观课的一句话让我意识到:评卷之前的检查落实必不可少,评卷之后的检查落实同样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一些“身在课堂心在外”的伪现象。所以说,也只有深入到学生中间,才能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千差万别,才能围绕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提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讨论话题和问题,才能使观课议课活动真正实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目的。

四、献课取向不同。

听课评课:献课老师侧重于展示自己的才能,把自己最精彩、最靓丽的一面展现出来,以期赢得众多参与者的好评。当然,想要赢得好评,这本也无可非议;但展示自己的同时,却不敢暴露问题,也就是说,不敢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或者害怕影响自己展示的效果,直接避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献课老师把心思放在自己精心准备的语言上,话题的引入、措施的编排、环节的过渡、问题的启发、学习的激励、精彩的范读、深刻的剖析,很多都在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思路上引导,以达到顺利完成要求的目的。

观课议课:献课老师以发展自己为目的,所以不介意暴露自己的不足,也不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教学本身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发现了课堂的缺陷,就会努力去追求完美,就会获得改进教学的动力,使课堂越来越趋于完美。所以献课老师可以和议课者共同确定议课主题,比如,某个学生个案的实例研讨;学生在观摩、感受老师示范书写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当学生处于自发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教师应该干什么?助学系统在什么时候出现更合适?当学生课堂上出现明显错误的思考时,我们怎样在纠偏的同时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还让学生在对话中有所收获?有了集中的研讨主题,参与者就会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更高的课堂效益。

当然,我们也不能厚此薄彼,“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如果是选拔性竞赛,就适合用“听课评课”听课评课,如果是日常教研,就适合用“观课议课”。只是,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平时的教师研修,日常的教学有效。观课议课促教师反思,课堂因观课议课而精彩!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