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饶有兴趣地观看了由中央台举办的一档文化综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这档栏目真可谓是“诗词界的饕餮盛宴”。 在波光粼粼的水舞台中间,选手和观众倾听着诗词的美丽,同时也品味着诗意的人生。从百人团到选手,从嘉宾到主持人,所有人都深刻地展现出了什么叫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中嘉宾点评可谓是妙趣横生,深入人心。北师大教授康震老师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新男神,他在讲解诗词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讲到毛泽东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时,康老师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他评价道:我时常在想,这样的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么雍容、大度。虽然写的只是一朵梅花,却堪称“王者之梅”。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他们个个学识渊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他们信手拈来,娓娓道来,真不愧是百家讲坛之精英。 最令我折服的是选手们的博学多才和他们热爱学习,敢于在平淡甚至是磨难生活中挑战自我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次参赛的选手从50后到00后跨越了六个年代,虽然年代跨度和年龄差距之大,但他们都怀着一颗对诗词热爱的火热的心齐聚一堂,向我们展现了他们身上散发的那一份特别的魅力。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文才,连续好几场都是擂主,诵读诗词时,总是展现着自信的笑容;复旦附属中学16岁高中生武亦姝,更是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最终胜出,成功登顶。像这样年轻的高手还有很多,最打动我的是生活在平凡岗位上的几位小人物。 白茹云,一个40岁的农民,她说,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这并不是一句空话。白茹云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她与诗词最初的结缘,并不十分美好。她的弟弟8岁时,脑子里长了个瘤,发作的时候,他就使劲打自己的头,打得头都破了。白茹云作为长姐,需要看护弟弟,她抓住弟弟的手,不让他打。最后没有办法了,就给弟弟唱着背诗,弟弟听了,就安静下来;弟弟再哭再打头,她就再背。她说,那段时间,积累了很多诗词。6年前,她也生病了,得了淋巴癌,需要到石家庄省四院做化疗。为了省24块车费,她放弃村里直达石家庄的大巴,早晨5点起床,辗转换车5次,上午10点才能到医院。她说,生病是非常耗费钱财的,她的丈夫需要在家干活挣钱,她就一个人带着钱到医院治病。那段时候,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这么把一本书看完了。但她还是自信地站在了《诗词大会》的现场,笑着说,我现在已经不觉得有什么了,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波折,这都不算什么。她说自己现在还是带瘤生存的状况,但觉得很幸运。所以,她一出场,就念了一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重要的是,经历了这么多,她还能笑着说起这些事,能够和年轻人一起挑战自己,淡定从容的答每一道题,展现着自己对诗词的热爱。这样一个经历了重重磨难却依旧健康乐观的人,怎能不让人敬佩? 百人团选手:来自内蒙的王大爷。他做了一辈子农民,只读了4年书,但却非常热爱诗词。现在他摆摊修自行车贴补家用,修车间隙也不忘写诗,过去三年他已经写了一千多首诗。写了那么多,也不知道好坏,于是这位朴实的农民就想了一个办法:在自行车摊前挂了一个小黑板,把自己写的诗写在上面,和大家探讨。如果有人能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主持人评价道,对他来说,这一辈子,诗就像荒漠中的一点绿色,总能带给他希望和渴求。 这些人,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远离书桌的农民,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却始终乐观,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真正的热爱。康震老师在讲解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说,我们每个人对诗的真意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只要它能对我们的内心有催发,能使我们感动,能唤起我们对生活的信念,就是诗的真意。像白茹云、王大爷对诗的热爱,不也是一种真意吗? 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才知道原来诗词是那么美丽,那么有趣,人生又是那么的充满诗意!是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中国诗词大会》,有你,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