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对
一些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刚出生不久时,会觉得整个世界仿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认为父母和周围的一切是自己意识的延伸,温暖的居所,充沛的食物,都是心想事成,从不缺少…… 这一现象是从何时终止的呢? 那便是当事情第一次没有按照他自己的所想发生行动时,那便是湿的尿布没有及时更换的时候,那便是饥饿时母亲没有及时喂奶的时候……于是刚出世的孩子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我”只是这世上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并非无所不能,并非一切的事情都能如“我”所愿。 这个事实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婴儿都能迅速理解,可大多数人面对失败和逆境时,却还是忍不住怨天尤人,归咎于命运的不公,不断为自己开脱,甚至深陷于颓废与伤感中长久不能自拔——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面对自己的局限,潜意识中认定一切就应当如自己所愿,这是人的共性,也是极其难以克服的壁垒。 于是,懂得面对,学会面对,便是一门学问。 面对,是了解自己,是正确认识自己。德尔菲神庙的大门上书写着:“认识你自己。”所谓的神谕本质上不过是对人的解读,而刨析自我的过程又是十分困难和痛苦的,如果一个下决心终身致力于文学的人,在充分的努力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过人的才华,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只能写出平凡的文字,坚持下去可能不过是一个平庸的作家,放弃自己的梦想,无疑是痛苦的抉择,但这正是面对自我的表现,与其写出将有限的人生化为被历史埋没的平淡的文字,不如在其他的领域留下自己的贡献,这并不是对努力的否定,反而是明智的选择。 面对,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是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明智的选择需要时间的检验,真正的才华需要苦难的磨砺,重大的打击,失败和不幸,是上天的馈赠,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在痛苦面前怨天尤人并不是强者所为,只有化悲愤为力量,获得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书写人生的光彩。 选择面对,便是对人生的尊重,当我们学会面对,敢于面对,生命的力量才能绽放,我们的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不要逃避,直面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