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范县颜村铺乡小学 http://q.xxt.cn/xuexiao1277042219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157次 | 博客点击691次 | 评论0次

眼前就是青春,读书就在当下

发表时间:2017-01-14 11:23:34 [查看原文]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照镜子梳头时,发现自己额头上出现了满满的白头发,吓得我大叫,忙喊母亲:娘,你看我头上咋这么多白头发呀?这可咋办呀?感觉从没有像那样惊慌失措,把我吓坏了,吓醒了。醒了,发现是个梦,幸亏是个梦。不知怎的,近段时间很怕自己变老,有一位不熟悉的微友在微信上问我:小40了吧?我回答:还没到。其实是真的还没到。说实话我不是一个虚荣的人,也从不忌讳别人问起自己的年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忽然有了虚荣心。不是怕告知别人自己的真实年龄,而是怕自己变老,再也不可能拥有青春了。

    王开岭说:一个人30岁后,很可能无缘长篇小说了,不但少了闲暇,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心境,没了与之匹配的动力和好奇心,没了那种全神贯注、身心并赴、如饥似渴的状态。

    看到王开岭的这段话,这着实给了我当头一棒读长篇要赶在30岁以前,因为过了30岁,琐碎的家务、家庭、记忆力等多因素让你无法沉淀自己的内心,无法集中精力,好像没有了读书的清纯的心境。

    对于读书我有太多的遗憾,对于70年代生在农村的我,童年时期能遇见一本书真的很难。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是农民,况且在那个年代,在那样一个闭塞的不足400口人的小村子里,去哪里找书呀?我读小学时,村里有一个和我同龄的小姑娘,她的外婆去城里带工,是我们那个时代,那个十里八村响当当的人物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一个县里也难出那样一个女中豪杰,我的这个同班同学就生在了这样一个家庭里,她随同外婆母亲去城里读书,回来时,再回到我们教室,带来很多小人书,其中有连载的我记得很清楚,名字叫小精灵漫画。但给我印象最深,埋在我童年记忆里,直到过了30多年后,我还不能忘记的是一本童话书,当然,那时,在我读那本书时,并不知道那样的故事情节,那样的文字就是童话。直到我当了老师之后,我给我的学生推荐一些童话故事读,才明白我当年读的那个小故事原来就是童话。书的名字,故事的名字记得不清楚了,但这模模糊糊的记忆却始终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随着岁月的拉长,却日渐不能忘怀还夹杂着些许的遗憾。遗憾一天比一天清晰,却始终想不起童话的名字。但故事的内容却牢牢地在脑海里封存了起来。

    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不爱读书,但很渴望老师让背诵的课文不经过大脑就能记住。他就那样幻想着自己能拥有这样的魔法。有一天,他发现邻居抓住了自家的一只黑公鸡,想把它杀掉吃了。男孩善良的本能哀求邻居放过了这只黑公鸡。到了晚上,有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小男孩穿着一身黑衣服来到他的床前,告诉他:“我就是你白天救下的那只黑公鸡,我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国王的王子,就生活在你们的土地下。我的父王要答谢你,请随我来!”于是小男孩便跟着王子回到他们的国度,国王问他想要什么?小男孩说要不用学习就能考高分,还会回答老师提问的所有难题。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小男孩临走时,王子一再叮咛:“千万别把我们的住处和行踪告知你们世界上的人,那样我们就无法在这里居住了!”小男孩答应了王子的请求。因为这个小男孩拥有了魔法,他的成绩忽地变得出奇得好。老师让背诵课文时,他不读书,但是老师提问时,他总能第一个举手,并且背得很流利。他学习不努力、不用功,却总能考第一。对此老师对他的这种转变产生了疑惑。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他向老师道出了实情。老师收了他的魔法。自然而然,王子出现了,很伤心地对他说:“你说出了我们的秘密,我们不能在这里居住了!”小男孩也很伤心,恨自己没有信守承诺。晚上到了,小男孩趴在地上,听见了地下王国赶车、搬家的声响。男孩的幻想也随王子的离开而回到了现实。开始努力学习,一点一点进步,最终取得了好成绩。记得这个小故事当时还告诉读书的孩子:学习不要异想天开,要靠自己努力。

    现在我努力在网上搜索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词条,看能不能在网上买到当年刻在我记忆里的那本书或和黑公鸡有关的故事,却总是一无所获。越找不到它越想得到它。成人的我就这样受了深埋在记忆力无从找到的一本童话书的创伤。 

    好在,在我读五年级时,从识几个字的爷爷家发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好奇的心,还有几本破旧的武侠小说:《隋唐演义》《雍正王朝》《螳螂拳演义》,说来好像很好笑,一个女孩子在她童年接触的书竟是这些武侠小说。读这些武侠小说却是适得其反,它并没有锻造我刚强的性格,我的性情就如同我的身材一样是那样的柔弱,不堪一击。但是,我拥有了人世间最为美好的东西,那就是善。我不知道,一直以来,我骨子里的善良和悲悯是不是因了最初读那些武侠小说的原因。因为武侠小说里面虽有打打杀杀,但是它的文字里隐含着正义、善良、大爱。

    上了初中,没有遇见给我们讲读书的语文老师,真的是中学学生时代的遗憾。初中三年,没有见过课外读物,只记得读高中的姐姐送给我好像是一本作文选的书,里面有一篇《母亲喝酒》,让我惊愕于文字的露骨性。那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题海中挣扎。

    我考师范就是想着尽快就业,有一份工作,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

    师范三年,学校里有图书馆,也去借书看,读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也偷偷地写日记,做了教师后,翻开我读师范时的日记本,发现上面还记着读完《平凡的世界》的感悟。润叶、少平这两个人物根植在了我的记忆里。读外国文学《呼啸山庄》,只记得当时读不懂。读过苏童,读《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老舍之死》等。读革命题材的书,忘了书的名字了,记得书里有一段“小白鸽”这个女孩子的爱情故事,情窦初开的我们读到这样的段落常会羞红了脸。图书馆对我们年级开放的周末,也去图书馆读书,师范的图书管里全是杂志类的书,记得读过关于对孤独者的阐释的文字,那时的我远离家乡,性格柔弱、敏感、内向,有时会被孤独侵满全身,读完这篇文字,我不再惧怕孤独。有一篇文字是写左撇子的,称左撇子的人天生聪明,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个左撇子。我就是一个左撇子,常因自己是左撇子而感到自卑,体育课上,扔铅球、投标枪时,我总是举起自己的左手,常让我感到同学们异样的目光。一次,在餐厅吃饭,和本班的一个男生离的很近,这位男生问我:“你右手是不是有毛病呀?你怎么用左手拿筷子?”这篇文字对左撇子的赞赏让我产生了共鸣,从这篇文字里我找到了自己身为一个左撇子的自信。

    师范三年,在读书上走走停停,常因为不再惧怕学业上的压力而浪费了大好时光,现在我早已为人母,回忆起自己这半生的大把时光,除去无忧无虑的童年,最为快活的时光便是读师范的这三年,没有了学习上的压力,我学会了弹风琴,吹竖笛,写毛笔字,还去外面报名学了吉他。唯有对读书,让我深感遗憾,这三年是一个人成长的一生中读书的最佳黄金时期,我却没有好好把握,读得书实在是少的可怜!在读书上虚度了一段好光阴。

1997年,我回到了家乡的母校任教,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很快乐,但办公室里,几位年龄大的老师都是我读小学时的老师,我必须得表现出一副毕恭毕敬,他们的话题大多都是地里的农活,身处这样的圈子,我很苦恼。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这时,我想到了书。周日,邀了一同毕业的伙伴去县城买书,县城里没有新华书店,在高中校区附近有一家私人开的小书店,却也没有适合我们读的、我喜欢读的好书。挑了一本书,回家后感觉不太喜欢,翻了一遍就放下了。那时,书写无休止的教案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就这样,在我登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与文学书籍的距离一日日渐行渐远。但那时,学校里订的教育杂志如《小学教学》《辅导员》我是必看的。

结婚后,有了女儿,在女儿开始牙牙学语时,我不忘给她买书,巴掌大的适合0——3岁的少儿认物书等等,女儿四岁上学前班,我给她买带彩图的童话书,巴掌大的《十万个为什么》。女儿的童年时期,我没有读过书,但却给女儿买了很多适合她读的书,引领她走上了开满鲜花丛中的阅读的小路上。现在回想起来,那是自己没有读书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女儿身上。

直至2008年,我校有了新的图书馆,我从图书馆里借到《与优秀教师一路同行》《教师的第九个小时》 这两本书后,在书中认识了王开东、铁皮鼓,让我感叹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落后,2009年,我遇见了网络,遇见了校讯通博客,在博客里遇见了很多痴迷于读书的老师,我内心那颗读书的种子开始被被唤醒。

但是,这期间,我很少买书,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两个字:清贫。教师工资低,如果把钱都花在买书上,当时感觉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可以说,那时,我的读书只是悄悄地发了一个小芽,还没有肆意生长起来。这时,我的小儿子也该读幼儿园了,我们亲子共读。读童话、读诗歌。

渐渐地,有陪儿子读书,我们开始各读各的,这段时间,一些家庭琐事困扰着我的心,我在网上买了林清玄的书,自此,我读书的那扇窗被打开了,我开始买书。然后,我读史铁生、周国平、刘墉、毕淑敏等。2012年,我家在县城买了房子,每个周末我们去县城里居住,这时候的县城已有了新华书店,于是我走进新华书店,开始饱览群书。我读林徽因、龙应台、季羡林、张爱玲、周国平、席慕蓉、三毛、贾平凹、陈忠实、丰子恺、梁衡,还有很多的中外文学作品。现在,我家女儿和儿子的书橱里慢慢的书,我的床头也摆着很多名家的书。

    这个假期,我读王开岭。认识王开岭是在从乡中心校借来的《人民教育》上。那一年的《人民教育》,几乎每期都有王开岭和吴非的专栏,可以说,我读《人民教育》,只为读王开岭和吴非。然后,我买了智能手机后,再读王开岭,很长时间,我都想着买他的书,但,我想再等等,等到我的灵魂真正地在不经意间和他的文字相遇,上个周末,我去县城的新华书店,遇见了他的《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这种灵魂和文字的心灵相和交融是不需要用任何的言语来解读的。于是,我从淘宝网一口气买了他四本书。

就这样,在读书的路上时断时续, 看到王开岭的那句30岁后便无缘长篇了,感叹于时光匆匆、岁月匆匆,倏然已过青春 。但是, 因了最近这几年和书的相遇重逢,我感到自己周身始终有一股青春的血在流淌。实际年龄并不可怕,关键是你的心是否还在年轻。

我们怎样定义青春?褚时健70多岁的时候,决定重新创业。王石去云南看望他,一个75岁的老人,戴着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谈论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橙子挂果要六年,75岁的他在期待81岁时的成功。敬一丹说:“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做你喜欢的事,什么时候都不晚!比如读书。

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眼前就是青春,读书就在当下。

标签: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