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武陟县育才学校2013届6.4班 http://q.xxt.cn/banji4135736145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320次 | 博客点击959次 | 评论0次

四年级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6-12-26 17:12:06 [查看原文]
 

四年级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宋新菊

 

上学期,在语文学科教学方面,学校一直引领着我们进行“单元整合”的尝试,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探索。总体来说,将整个单元的文本整合重组,有效地节约了课时,弥补了多学科内容交叉、重叠带来了的资源浪费。

整整一个学期,我们努力寻找单元文本之间的融合点,将单元文本中能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文本进行调换,重组,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当然为了单元整合,我们也引入了同主题的不同文本,有效的加大了文本的阅读量。丰富了主题的探索。

总体来说,我们从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父母的爱”这个主题的尝试中,看到了课改带来的春风般的温暖收获。

带着这样的喜悦心情,我们走进了这个学期。学期初,我们就开始朝向更高的课改目标攀升——跨学科的整合尝试。

1、全学科备课,是找准融合点的首先任务

面对这个目标,我们组首先思考的是,如果在这几门学科之间寻找更好的融合点,这个融合点就是“主题”的探寻。

若想找准了这个主题,务必要进行全册语文的备课,并进行跨学科的备课。只有将教材文本烂熟于心,才能在章节与章节间找到融合点。才能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找到融合点。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同属于语言类学科,有着相同学科气质。语文学科和艺术类学科属近亲学科,都是通过文字、语言、动作、神态等方式展示在人们面前,其形式是多样化的。首先思考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寻找艺术创作的契合点,我们知道,艺术和语文教学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如果使用得当,艺术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既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从中还能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全面落实学科素质。

艺术类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创造平台,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由于我们四年级组接受公开课任务是第一出场,我们就把备课锁定在前四个单元。比如孔繁琳老师执教的《小木偶的故事》,这个童话为题材的跨学科教学尝试时,我们翻阅了四年级所有学科的教材,找到最佳的融合点——音乐课《小木偶》歌曲;美术课《小木偶》表演头饰;劳技课上小木偶手工编织;英语课上关于文本主旨的英文格言。我们将这写学科之间的资源以最佳的方式进行了整合,才能在一节课上有效的呈现出来。大家齐心协力,在一周时间内,用心磨合,用心上好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教材,所以才有了四年级组课堂上精彩的呈现。

    2、课堂呈现的形式是第二要务

全学科备课是基础,进行了教材的备课,找准了融合点之后,我们重点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呈现的问题。课堂呈现形式是第二要务。

以前的课堂上单个学科老师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学生被牵着鼻子这么久了,现在学科整合下,多位老师齐上阵,或唱或跳或画或操作,快节奏,高强度,大容量,这样的课堂,他们如何看待?他们是否能接受?

我们除了思考学生的接受情况之外,不断的追问自己:我们的课堂到底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本学科有什么影响?

这样的同主题备课中,知识的架构,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否科学?

就是在这样的追问和思考中,我们开启了磨课之旅。

祝红云老师、李艳霞老师、赵晓琴老师,翟青老师、孔繁林老师,马小素老师……大家利用所有的时间,聚在一起,大家群策群力,将众人的智慧汇聚,努力缔造我们的课堂传奇。

英语的适时引入,有效朗读;音乐的载歌载舞;手工的动手操作;美术的头饰制作,语文的品词析句……一节课,将这些美味的精神食粮带到了孩子们面前。

看吧!

他们用英语传达着对故事主题的理解;他们带着头饰表演着小木偶的故事;他们唱着,舞动着自己的心灵,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的确,让全体学生身心投入,整个身体参与体验,这是最高的形式。

课程整合使教师开始打破学科分工隔阂,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智慧,师生成为真正的课程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管理者,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课程整合的研究促使个性化教师不断涌现。

老师们的感慨充溢着职业的幸福感:“好多年没有急于上课的冲动了,现在有了。我发现,在课堂上实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之时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与此同时,课程价值的层面,课程资源的重构整合,更加具有系统性、地域实用性。课程的整合解决了多年来作文教学的难题,特别是综合实践课解决了综合实践无教材、无主题等困境。语文整合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整合”理念已普及到各个学科,形成了我校课程整合的模式。

最后我想说:行动就有收获!整合,提升了课程育人的效力,为课程注入了更多的生命活力,让全学科课程获得了一种深度。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