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我们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在2016年的10月11日上午听了两节课。 第一节课,是五三班孟老师的《一只贝》,第二节是六三班王老师《烂漫的点地梅》。 两位老师的课都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的味道。同是高年级的语文老师,王老师相对于孟老师来说,执教的年代比较多,经验可以说是丰富得多了一些。 她们两个人在课堂上有哪些共同点呢? 首先,她们都有独到而精彩的设计。 在孟老师的课堂上,带着孩子们梳理了一只贝的可怜和可敬之后,又用一个表格的样式,显示出这只贝和其他漂亮的贝的不同之处。这个表格的出现,等于说就是老师又带着孩子们,把这篇课文中贝的可怜和可敬之处梳理了一遍。 我自己从09年开始,一直到15年,一直是五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就是说这篇课文我已经上了六次,每一次基本上都是把贝的可怜和可敬梳理一遍,就奔向结束了,从来没有想着说,用这样的方式把课文再重新梳理一遍。 孟老师用他的方法告诉我们,对于课文中的重点,一定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集中呈现,只有这样,孩子们对这一知识点,这一关键的点、这一难点才会有更好的把握。 王老师的课呢? 现在我们一同是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二次的学习这篇课文了。伴随着王老师讲课的流程,我一直在想,如果是我,我会和王老师有着一样的做法吗? 王老师对于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比较熟悉,在课文刚开始的时候,用一个问句,把课文当中的集中问题让孩子们呈现出来,接下来又把呈现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初步的质疑,就是针对这一个重点的句子展开的。 在听到这里的时候极为惊喜,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用这样的方法,来产生孩子们的疑惑,来引领课文的往下行走。 两位老师第二个相同的地方,就是讲课的流程非常紧凑,衔接过渡非常自然。 从这个问题到那一个问题,两位老师在学生中间走动,都能够用不同的语言,或者激励,或者疑问,或者引导,或者启发,来告诉孩子们,下一个阶段应该怎么样行走。 第三个相同的地方是,两位老师,这节课的容量都非常的大,非常的饱满。 孟老师在下课的时候,最后的问题拖延了两分钟,一直是耐着性子,把问题解决了才下课。王老师的课呢虽然说没有拖堂,但是到最后他的脚步明显是匆忙的多,最后关于写作特点的那一步,几乎是跳着就结束了,仓促的意味显而易见。 除了上面三个相同点之外,还有比较粗糙的地方,那就是都不够注意细节。这些细节关注好孩子平日里的行为养成,各种习惯能力的培养上。要知道,在哪个方面付出努力,哪个方面才会结出果子来的,没有平日里日复一日的持续训练,是拿不出来的。 这些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个粗糙的地方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语言不够完整。 孟老师在解决教学目标当中的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一直是词语而不是句子。王老师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这样。 我们经常说学生的口语表达不够理想,他们不会说一句囫囵话,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有谁能够耐心的引导着学生把每一句话表述完整呢?说真的,我一直感觉着,我们应该注意在课堂上引导着学生把话语说完整,而不是埋怨学生不会说话。 第二个粗糙的地方是,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站立的姿势不够富有朝气。 两个班级的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说,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都做的比较好,问题就是学生在站起来回答老师问题的那个瞬间,我发现每一个都是弯着腰的。 我们时常要求学生能够,站如松坐如钟,只有这样才能够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饱满的激情和高效的学习状态。如果我们不在这方面加以引导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永远都是,懒散的,缓慢的,没有激情的。 第三个粗糙的地方是,两位老师都没有能够做到朗读上的有效指导。 一个人读也好,集体读也好,一遍一遍,虽然说老师是在指导着朗读,但是却没有看到孩子们在朗读上的有效提高。 也许,这可能与我们老师自身的因素有关,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们的老师在朗读这一方面有很多的理论去学习,去改进自己对朗读的认识。 其实,朗读和我们走路一样,是一个方式一个模子。说话,走路和读书一样,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那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该怎么样来做呢? 说话有情绪,走路有速度,情绪上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难过的时候痛哭的时候都有不一样的声音呈现出来,走路更是如此。 走路时候的快慢、奔跑、散步都有不一样的节奏和速度。读书也是这样,如果把文字当中的那种情感把握好,那么抑扬顿挫的感觉就会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