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读书规则必要性的思考
清丰 段跃杰
随着全民阅读的增强,终生学习的必要性越来越突显,做为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自然地被重视起来。近几年全国上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鼓励、推动读书的活动,尤其是覆盖面极其广大的教师队伍更是促进读书的中坚力量,顷刻间全国出现了位数不清的官方或者民间教师读书团队,实质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做为提升自身能力的读书,最本质的特性就是主动性、自愿性,因为没有这样的前提根本不可能带来真实的阅读。前几天,有位好友利用微信建立了一个读书群,把我也拉了进来,也许是刚刚建立,这些天基本上没有开展任何的活动,当然成员较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今日终见活动出现,但有前提,那就是要确定好多长时间读一本书,且要支付一定的押金,如果没有读或者规定时间内没有读完,那么押金没收归群集体所有。
这样的要求,简单一听还算可以,这样可以逼迫自己去读,可以克服自己“偷懒”的坏习惯。但是我们略一静心就会明白这些要求的极其不合理性。读书的目的是提升能力、拓展视野、享受快乐,一旦这些被植入了外在的“强制性”那么读书目的还是那样么?读书的本质特征还存在么?再加上所谓“押金”的搅拌,真不知这是要干什么,说句不爱听的话:这事就是你不读书就得交钱的霸王条款。
再说读书时间的问题,是一周一本、两周一本还是一月一本?不论你如何规定就是不科学的,对于快餐类的书别说一周就是一天一本也不过分,因为它的作用就是生活中一种消遣,根本提不上思想的净化、心灵的震撼;对于教育原理类的书籍别说一个月就是一年、两年读懂读透也是非常非常的不简单。其实有些书我们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彻底的理解,所以这于多长时间读一本书的要求也只有“非读书的外行人”想得到,真正阅读的人根本不会这样去想。
记在某次的学校经验交流会上,有位校长非常自豪地说“我们学校全体老师每月必须读一本教育名著,且要提交学习心得,实行专人负责考核”如果老师们真是认真地每月一本去读,那一年十二本、三年就得三十六本呀,全世界的精典教育专著基本上就要读完了,书中精华灵气的吸收率别说50%,就是达到10%,那这些老师也得变成名师了,但现实是这样么?当然我这样说也有些不妥,功利思想太浓,不过这的确也是检验读书效果的一种方法,再说我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事去证明:规定固定时长读一本的不科学性。
读书是一件高尚纯洁的事情,是我们吸取、传播正能量的有力工具与途径,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与显摆,虽然有些人利用这些已经捞得了点缀自己的“功绩”但是公平的时间老人终究会还给世人一个本来的面容,所以从此时起,我们在大力倡导读书氛围形成之进,还要肯花费气力还读书一方净土,让读书的神圣之气常在与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