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报 的 快 乐
钢三路小学 五三班 张博文
与《安阳晚报》的“亲密接触”已有一年的时间了。说起与晚报的结缘那真是功利的,被动的,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谁知经过一年时间的阅读,《安阳晚报》竟成了我们家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我们全家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孩子以前对阅读总是提不起来兴趣,每次都是都是在我的催促下,为了完成任务才翻开书本。我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也是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办借书证,逛书店……但还是收效甚微。
自从《安阳晚报》走进我们家的第一天起,我就用了一个小计谋,说:“这可是刘老师给我们俩人的阅读任务,我们可一定要好好完成!”老师的话对孩子来讲那可是圣旨一般。孩子刚开始劲头十足,可刚开始没几天,孩子就松劲了,抱怨道:“妈妈,报纸内容太多了,每次比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多,太累了!”听了孩子的话,我也反思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如果这样读下去,或许还有反作用。我积极向孩子老师请教,并上网查阅,还及时调整了我们的阅读方法。
首先,我自己先把报纸浏览一遍,用笔标出适合孩子阅读的内容,并把这些报纸放在最上面,把不适合的报纸直接拿到一边。然后我又采取“游戏读报法”。我们一家三口采取猜拳的方式,谁输了谁就为大家高声朗读一篇自己认为的好文章,并奖励读的最好的人。就这样,我们一家三楼踏上了我们的读报之路。
可每次读完的报纸随手丢掉,那可是大大的浪费。我就和孩子一起做剪报。读报之后制作剪报,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每次引导孩子寻找自己喜欢的图片、文章,把他们剪下来,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文件夹里,并写下一些简单的批注等。在制作剪报的过程中,孩子亲自动手,精心挑选素材、合理分类并整理,也能使他的多种能力获得了有效的提高和锻炼。此外,我和孩子还一起定期回顾剪报上的内容,获得更多的阅读快乐。
《安阳晚报》内容丰富:国内外新闻,古今文化……最精彩的就是把咱安阳家门口那些事讲的津津有味,让孩子从小就认识了自己生活的地方,热爱自己的家乡。
记得我们今年暑假开车带孩子去殷墟玩。在回来的路上道口处等火车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吃力的蹬着一辆三轮车上坡,几经努力也没有上去。孩子看见这一场景,在车里坐不住了,非要下车帮忙。可这时绿灯马上就要亮了,后面还有好多车在排队,我有些犹豫……这时,孩子已经跳下车去,,飞快地跑到老人车子后面帮他推车。我也赶快给车打上“双闪”,熄火前去帮忙。等我们帮老人推过车之后才发现绿灯已闪亮多时,我们的车后面排起了车龙,可没有一辆车鸣笛催促,还纷纷朝我们母子竖起了大拇指。事后,我及时肯定了孩子的做法,并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孩子淡定的说:“报纸上每天不都有助人为乐的事吗,这不很正常嘛!”听了孩子的话,我从心底深深体会到了读报对孩子的影响。
有一次,孩子在晚报上读了一篇文章——《慢生活,离最着急的地球人有多远》。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中国人离慢生活还有多远。中国人办什么事情,只讲究速度,而不要求质量,总觉得雷厉风行,做事情应该越快越好,不能拖拖拉拉的,要不然什么事情都干不好,结果是适得其反,反而把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一天孩子和姐姐在市区要到马路对面去,姐姐为了走捷径,抄近道,就要冒险冒险翻栏杆,结果被孩子批评的面红耳赤。还有原来孩子特别喜欢吃肯德基,方便面,可看了这文章以后,他不但自己不吃了,还劝阻自己同学要少吃洋快餐,速冻食品。还有每逢开学,发新书包书皮时,为了图省劲儿,方便,我就买些现成的书皮,直接包上,多快呀!可现在孩子不同意了,说这是“快节奏”,塑料书皮对地球有污染,自己非要动手找旧挂历包上。《安阳晚报》的魔力可够大!
做事有了兴趣,一切困难可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孩子的阅读量可谓大大增加。《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孩子都已经阅读。每每看到孩子读书时那股认真劲,我都无比的欣慰。
报纸就是一扇扇敞开的窗户,一本本精致的百科全书,一座座通向社会的桥梁。勤读报、会读报,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在这里,我要衷心地说一句:让读报活动伴随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