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写在这里 1.思考阅读篇 (有点长) 如果问我在我心目中,中国的哪一个时期最黑暗,又是最磨练一个人的心性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中国的近代。在那段历史长河当中,中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耻辱和蜕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着改变,在那段时期中诞生了许多伟大而又了不起的人物,也埋没了许多人,而祥子就是被埋没的人中之一。 旧时代的车夫们,工作辛苦,地位低下,只有那些失业无助,家中一贫如洗,卖无可卖,当无可当的时候,才会咬咬牙,走上这条用血汗和青春壮年时光筑成的道路。他们低声下气,拉着破车,一个劲地跑啊跑,仿佛永无止境一般,就那样低着头向前跑……而祥子就是他们之一,早年父母双亡,独自生活,他有这乡下小伙子的纯朴,勤劳和诚实。他正值壮年,为了生活,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活几乎都干过了。几经辗转,他加入一个新的行业——拉车。 所以在书中,刚开始拉车的祥子,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书中有几句话我至今印象都很深。“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我认为一个可爱的人,脸上永远带着无形的微笑,他们的眼睛清澈无杂质,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气质,你怎么看这个人都很顺眼。祥子的模样难道真的没有什么呢?不是这样的,只是祥子,从上而下洋溢的“可爱”胜过了一切描写。 “他确乎有一点像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却又好似爱惜。说不爱惜吧他刚开始拉车的时候,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一样,连抬都抬不起来,但是他仍然坚持拉车。一个星期之后他满血恢复,并且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但是他没有像其他胸无大志的车夫一样,没有只是为了活下去而拉车,而是希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并且为自己打工,不必再受着车厂的剥削压迫,用不着天天为“车份儿”着急,于是他计划着努力着每天拼了命一般的工作,去拉包月,一有空拉散客。又是因为太匆忙,碰坏了车或者撞到了人,自然要赔钱,祥子心里当然不痛快,可是又能怎么办呢,只能生闷气罢了,有时生气懊睡一天,醒来之后又开始后悔、痛恨自己浪费了一天的大好光阴!而“沉默而又有生气”仿佛有点矛盾,但祥子就是揉合了这种矛盾,让人感觉很正常。在车夫休息闲暇的时候,喜欢“嚼舌根”,把自己受的委屈困难、所见所闻报告或吵嚷着。但祥子不喜欢多说话,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但是祥子笑嘻嘻的样子又会给你一种生气勃勃,希望盎然的样子,不会给人一种三尺之内冰冻尺寒的感觉,他仿佛是一束活泼积极的阳光。就这样。沉默和生气无遗地展现在他的身上。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在祥子得到他的第一辆车以后,激动地无以复加,居然把自己的生日定在这一天,那一天既是人的生日也是车的;并且想着这辆车拉的第一个顾客必须是一个体面有文化的人;拉完第一个顾客,还要去最好的饭摊吃一份“热烧饼夹爆羊肉”;吃完有好的买卖就拉,没有就收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祥子是多么渴望想要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以看出祥子为了这一刻做的努力,受的苦,付出的辛劳是多么沉重;可以看出在祥子身上有一种孩子得到梦寐以求的玩具的激动心情,可见祥子所做的一切,生活的目标,内心所支撑他坚持下来的勇气,就是这辆不起眼的车啊! 我们知道,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祥子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大起大落,许多荆棘苦难,但是为什么祥子最后会沦落成那个样子呢?我觉得一是祥子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顽强的面对挫折,对生活、对生命充满信心与期待。但是小说离不开社会背景,那就是这个黑暗无比的旧社会! 中国的旧社会是事实,而老舍先生就是透过事实看本质的人,在那个时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就是人们之间真实的写照,老舍先生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虽说生命离不开磨难,虽说只有经历磨难才能赢得生命的辉煌。但是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一书中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旧社会的下层劳苦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作者通过讲述祥子进行多次顽强抗争争取自我人权主权的一生,将这本书提升到一个“伟大的悲剧”的地位,悲剧呼唤人们正视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用一个平凡车夫的角度去思考去改观!即使那段时期已经过去,但是这本书对于人们的影响和价值不会改变。“作品不仅记录在史实上,也就落在人们的心灵中。”这就是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