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从没有觉得“朝花夕拾”这几个字美在哪里,或者说以它为书名好到哪里去,直到这再一次的回味才使我发觉到它的隽永美丽与幽远。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中自有黄金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鲁迅先生的文章没有用美丽的词藻去充填作品,一切都是那么的朴实。就如文中的一段——“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或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就是这样的文字,在某一个瞬间,那一秒的触动就会使人不由得鼻头发酸……
这本书对于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长与《山海经》》和《二十四孝图》。
阿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一个谋害了他的隐鼠,却撒谎说被猫吃了;喜欢切切察察搬弄些小风波又爱把一些烦琐的规矩摆在嘴边;一到夏天睡觉时,就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一点席位的没有文化、粗俗而且好事的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但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透彻的了解到鲁迅作为一个孩子的所思所想,为他买来了当时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所有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但长妈妈却做到了,这使“我”感到震悚惊讶。那四本绘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的木刻本子,虽刻印粗劣,但那时却成为“我”最心爱的宝书。它满足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实现了“我”当时最大的梦想。这让鲁迅先生心生感激与敬畏,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最后,鲁迅先生在文中祈祷:“仁厚暗黑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让作为读者的我对长妈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最愿意去接近或实现孩子心灵中的梦想和渴望的善良的人们,不管学识高低都是会感动孩子和值得孩子去敬佩的。
《二十四孝图》想当然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像“子路负米”,“哭竹生笋”之类的,都是宣扬儒家“孝”道的。但在鲁迅先生借儿时自己阅读的感受下,揭示了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也借此文对当时那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在那反对白话文的时代,儿童看一本图画书都是奢望!在那个年龄,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带图的书了,可老师不允许那个时代不允许——“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这一句是鲁迅先生回忆同窗小友的片段,可见古文的枯燥无味与那时的孩子是多么的渴望看到图画。
而现在的这个社会,满足了孩子们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内心渴望与成长需求。如果没有鲁迅先生那一代的坚决提倡白话文,说不定我们现在还是满课堂满校园满大街都是“之乎者也”呢。何时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何时才能与国际接轨呢?
鲁迅先生生在一个迂腐封建迷信的社会,却还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们生在这么和平富裕先进的时代,不似那时的不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现在国家承担九年义务教育,上学都不用交学费书费,并且书页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要写一篇《朝花夕拾》的话,单就精神食粮来说,就一定比鲁迅先生过的少年时代要富裕安康。
记得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时时早,事事早。我们应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勤恳刻苦,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师长,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读书条件,我们更应把”早”字刻在心上,早起床早读书早努力早成人早报国!
现在的我们正如朝花般沾染着露珠迎着朝阳绚烂的绽放着,这段时期应该是我们一生当中的黄金时代,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们一起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