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是由干国祥老师编著,它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用书之一。 通过学习我认为:“有效教学框架”其实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研课过程,它将教学过程细化成了若干的步骤。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也能感觉到这样的一个框架是科学的,是否有效,我想还应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只有对学生有效的,我们才可以说教学是有效的。“学的质量”是衡量一节课或者教学框架是否有效的标准。 一、怎样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仅仅是展开课程的一个凭据。教材解读应该是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样来看教材解读是教学实施的一个原点。 二、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从课程整体出发来确定,它是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是课堂的统帅和号令,也是检测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一把“尺子”。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清晰也可测的。 关于目标,新课程理论提出了三维目标,就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交融互进的,孤立的目标应该是不存在的。 只有在正确地解读文本和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科学的教学目标,从而能确定出清晰的教学内容。 三、怎样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也是新教育理想课堂比较重视的一个环节。预习是学生唯一独立学习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学习空间。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逐步的提高。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在没有读干老师这本书之前,我常常布置学生这样的预习任务: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部分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预习目标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现在看来,这样的预习作业是不够合理贴切的,它没有考虑到每篇文章的特点,预习任务的设计没有自己的个性,缺乏特定的目标。这是我今后该改进的地方。 干老师所考虑的预习它应该尽可能全面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可以课前在家中完成,也可占用课堂的部分时间。预习已经不仅仅是课堂的一般准备。这和我先前所理解的预习的作用是大相径庭,我的认识真是浅陋至极呀。 四、如何进行课后反思? 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能力和让课堂更为有效的较好途径。此前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这样做,但大多是缺乏整体的思考,或从自己的教方面考虑较多,忽视了对学的效果的反思,有时仅仅是对课堂某一点的认识,某一案例的反思。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反思干老师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1.课前明确清晰的目标,即课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于能力,哪怕掌握的部分知识是感受性质的,教师的心中也要能够获得清晰的描述。 2.依据掌握的其他信息制定出课堂药方,尽可能在课堂上及课下进行检测,用检测的结果,来检测我们的目标、策略是否合理及有效。 3.形成一种反思习惯,要持续追问:为什么我的估算正确率如此之低?哪些方法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课堂反馈? 干老师所提出的课后反思他的出发点是学生学习的效果,他的方法可以是自我的,也可以是同行之间进行的,更为直接的方法是在教学设计上做批注,对解读、目标、预习等各个教学板块进行条思缕析的反思。 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真正走近了新教育实验,了解了干老师的一些教学策略,但它是否对我的课堂有效,我想还是边学边实践,取其有用的学之,力争让自己的课堂也能成为有效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