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生命在相融中升华
“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希望。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养,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看到这段新加坡教育部颁给校长的委任状词,感触很深。教育应当使每一个人关注生命、认识生命,从而热爱生命。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好多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同情他人、关爱他人等。其间有社会、家庭的原因,但也与缺乏对教育对象的生命的重视和尊重分不开。
一切教育,倘若没有唤醒主体的觉醒,不能触动学生的生命和灵魂,必定是拙劣无效的。我们教师只有将生命理念根植于心中,才会在学生中进行有效的教育,也才会找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首先教师要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无论以何种诉求心态走进教育,我们最真诚的目的都是想追求幸福。教师生活有四种境界:一是痛苦与焦虑;而是疲倦与麻木;三是奉献与上进;四是感恩与陶醉。胡适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给它什么意义,它就会有什么意义。”我们要赋予自己的生命已意义,主动追求教师生活的三、四种境界。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的生命。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将学生看做富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了吗?”我们不可只以自己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尺度去衡量学生。如果动辄让孩子心惊胆战,表面效果实则无形中必然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生命排斥的寒意。对待学生问题不可简单粗暴,要探究背后隐藏着什么,学生的生命中缺失了什么?其实当我们高高在上、愤怒地训斥学生时,学生可能学会的是阳奉阴违,消磨的可能是自身发展的勇气;当我们惩罚学生时,留给学生的可能是尊严的丧失,是刻骨铭心的痛;当我们希望立竿见影,如若不然便苦恼、烦躁、失去耐心时,丧失的可能是对学生、对自己的信心。雅思贝尔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教育唤醒学生的要旨在于宽容,宽容和探索而做出的一些“出格”之事。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拥有宽容大度的胸怀,才能给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氛围。
老子说:“善建者不拔,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生命意识应是发自内心、可持续、自然流露的真实存在,一旦树立信念,将永固心中。培养孩子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健康茁壮地成长,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