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及童年的阅读,首先涌上心头的,就是十岁那年暑假,大表哥送给我的那几本书。一套三册的《上下五千年》,一本疑似二手的《作文有秘诀吗》(封面是几个意气风发的红领巾骑在一支铅笔上飞向远方、远方、远方),还有一本是我自己挑的,名字是《一只蓝眼睛的猫》。我至今也弄不清楚当时我怎么就看上了那本《一只蓝眼睛的猫》,那可是一本我读了N遍也读不懂的诗集啊!写到这儿,我忽然意识到互联网的牛气冲天,于是赶紧百度了一下这童年的记忆,结果一无所获。
小时候,相比较我身边的小伙伴来说,我读了太多的课外书。而这几本书,是第一批正儿八经买给我本人的,也是我人生中第一份正儿八经的礼物。所以,我至今还非常感谢我的大表哥,尽管那时候——对了,那时候他还给我买了一套古诗卡片,50首,要求我每天背一首,他检查,手里不知道拿着什么而背在后面,眼睛瞪得老大,老吓人。后来我才知道,他本人恐怕10首也背不出来……
总之,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的话,那么童年的阅读就仿佛“初乳”,营养丰富又给力,影响深远也难忘。我特别欣赏朱永新先生的话:
“我认为精神同样需要吃东西,但是只看教科书、教辅书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所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要大量地阅读,而且我认为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以及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等一切教育内容必须在中小学阶段养成,就是形成人的精神饥饿感。我认为每个人躯体有饥饿感,因为从小我们已经被训练了要定时进食。人的精神实际上也有饥饿感,经过大量阅读的孩子,每天都会阅读,以满足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饥饿感。没有这样阅读训练的孩子就没有精神需要,你让他读书他也不会读。”
非常形象。
教什么都不如唤醒需求、培养兴趣、激发热爱。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年轻人向智者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聪明人。智者领他走到河边,将他的头按入水中……
智者告诉年轻人,当你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在水中对空气的渴望时,你就能够成功。
那么,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孩子对知识有如此渴望?
不止一次,当来访的客人赞许加斯顿小学的环境时,我会强调:“人是环境的产物”。
而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应当是书,适合的书,丰富的书,有趣的书,美好的书……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学校,是不是就应该是一座图书馆?不,并非学校应该“有”一座图书馆,而是学校应该“是”一座图书馆。
我作为校长,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为孩子们买书,不间断地买书,不眨眼地买书,满心欢喜。另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则是将好书推荐给老师们读,推荐给孩子们了解。哪个孩子率先完成了必读书的阅读任务,我们的奖励,仍是赠书。
这是我童年的经验——最是书香能致远。只有优秀的童书,才能带给孩子持续的欢乐乃至深远的益处。这一点,很多父母是感同身受的。衣服、玩具,总有穿厌了、玩厌了的时候,而书的价值却是无限的。“好书不厌百回读”,每一次捧起书,所得到的不只是文字,不只是图画,而是故事,是情感,是思考……这些是远胜过其他物质性的礼物所能够给予的。
身教重于言教。
为孩子打造阅读环境,除了买书之外,更需要我们为孩子做一个读书的率先垂范。你我是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你我是否把读书作为主要的家庭话题,你我是否愿意参加读书分享活动,你我是否也爱时常逛逛书店……点点滴滴,潜移默化。而送书给孩子本身,就体现了我们对阅读的重视是真重视。想开去,则对孩子的精神世界的重视。在谈及亲子阅读的推广时,我的看法是,今天是一个人人都说阅读很重要的时代,但大多数人仍然没有真正理解阅读有多么重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打个比方,当孩子要求你带他去书店的时候,你却更想去逛街或者去应酬,会如何抉择?在这一点上,奥巴马倒是我们的榜样,据说人家哪怕是在竞选总统如火如荼的关键时刻,也没有缺席过孩子的家长会。当然,这在美国那个真正重视教育的环境里,他这么做是给自己加分的。我冒昧地提议,只要是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者是参加孩子的重要比赛或者是参加孩子的生日会……咱们的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尽可能提供方便,不但准假,最好也能表示一下对人家的赞赏、对孩子的祝福。前两天刚刚读完的儿童文学名著《周末图书馆》中,就有这样暖人心的情节,令人眼红。
六一将至。
我深信,没有什么礼物能比得上一本好书可以沉淀在孩子的记忆深处、灵魂深处。
送给他。
郑重地送给他。
在扉页上,请用心写下你的祝福,签上你的名字,注明日期,和着化不开的浓情蜜意。
201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