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读懂《论语》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全书共20篇、492章。因其大部分为语录,篇章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不免给人一种散乱的感觉。其实《论语》的篇章编排也是用心良苦的,这就全书的第一章、最后一章和正中间一章谈谈论语编者的匠心。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 (yùn),不亦君子④乎?” (《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后,能经常实践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共同切磋,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之风吗?” 本章是《论语》的首篇第一章,地位非常重要。孔子把“学习”放在了很醒目的位置,他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从做人的根本——“忠孝、仁爱、诚信”等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不但要自己积极学习经常实践,还要善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切磋。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内修外用,才能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君子。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①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②也;不知言③,无以知人④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无法做君子;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行事;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无法真正了解别人。” 本章是《论语》的最后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论语·乡党第十》) 译文:孔子神色变动见野鸡飞起,飞翔后群集在树。说:“山梁上的雌野鸡,得时呀得时呀!”子路拱手轰它们,野鸡叫了几声飞走了。 这是《论语》中最富有诗意的一章,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孔子与子路的语言和举动。孔子周游列国,可谓是坎坎坷坷,饿于陈蔡,而被困于野。身心疲惫的孔子,在山谷中艰难行走,目睹野鸡自由飞翔怡然自乐,顿生庄生羡鱼的况味。个中酸楚唯子自知。可见,圣人也不一定逢时,他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去面对,而有时甚至会觉得很渺小与无奈。但这里恰恰反映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他认为人作为宇宙苍生的一份子,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本分,应时而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时机不成熟,也可以寄希望于将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孔子晚年整理典籍教授弟子,孟子“退而论书策”,都是“知天命”而尽人事的。 总的看来,一部《论语》,始于学,终于行,中间充溢的是一个满怀理想百折不回清醒达观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