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形式提领内容
今天听了两节课,做个立此存照哈:都是八年级的思想品质课,是个“同课异构”活动。上午第4节,八三班,刘爱民老师,在自动录播室上课;下午第1节,八八班,蒋艺鸽老师,在自动录播室上课。 这两节课,是各有千秋,有很多的研究点和思考点。回来再说! 我想说的是,我使用我们新版的“校本教研工作手册”——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听课记录本的东西的感受。有人说,这有啥可说的哈?因此,我得先说说这个东西的前世今生。 我们老版的“校本教研工作手册”是我们建校的时候,由薛书记亲自拟定的,就这么一直使用了这么五六年之久。原先的主要内容设计就是两个栏目:“内容”和“反思与建议”,随着我们近段时间对“理想课堂”,尤其是对我们的“学生自主达标课堂”模式的研究、理解、探究和实验的深入,我们需要在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我们自身对我们的“理想课堂”构筑对我们的“学生自主达标课堂”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于是我们薛书记在海门回来之后,决定把我们以前所使用的两样本子——就是我们“教学案——学生自主达标课堂”(教案本)和“校本教研工作手册”(听课记录本)做了改版,其中的“校本教研工作手册”(听课记录本)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么个模式,主要的栏目设置有这样两个:“教师教学策略及反思”和“学生学习活动及建议”,中间一线分开,左右各半。 这一改版,我个人觉得,标志着我们对新教育“理想课堂”和我们的“学生自主达标课堂”模式的认识、理解和关注点的不同和变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和深化。也就是说,我们更贴近“理想课堂”的核心和关键了,我们更注重“学生自主达标课堂”模式的根本和要害了。后来,我们还特别的安排我们的刘小棉副校长为全体教师对新版的“教学案——学生自主达标课堂教案本”和“校本教研工作手册”使用事项做了培训和改版说明。 前些时候,参加了两次教研活动,没怎么感觉出这个改版有啥特殊特别之处。今天,我们听这两节政治课的时候,再次使用这个本子,就立刻体验出这个改版的妙处。 你瞧,我在听课时候,要记录和反思这节课,这个本子赫然给我显示出来的是这样两个栏目——“教师教学策略及反思”和“学生学习活动及建议”,我在观察和记录课堂时,不由自主的就必须这样子去观课,去想课,去议课;而且这样子去看,去听,去想,也很省事——教学,不就是“教”与“学”吗?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这样子做下来后,更能看出课堂的问题和症结来。譬如,这两节课下来,我可能最有发言权了,因为我的记录大都是老师门的活动,即“教师教学策略及反思”这一栏填的满满的,而相对的“学生学习活动及建议”这一栏,却很少,而且这一分开填写,起到了合并同类项的作用和效果,产生了一个“大数据”的效应。在这本“大数据”面前,我们就能够彻底的清晰的连续的对老师们这一节课的很多细节和做法做深化和类化的分析和比较——谁占用的时间精力多?谁占用课堂容量的比重大?谁说的话多?谁的活动多?…… 我们都知道,形式和内容是一组辩证关系。在人们的头脑里,往往对形式及其作用时有诟病。但是,从形式的重要性来讲,我们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形式会逼迫你用什么样的内容去填装。这次听课记录本的改版,以及我这一次所使用的感觉和感受,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体验和理解是深刻的,我觉得我们的改版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这个形式的改变也标示着视角和内容的改变。具体点说,就是,这对我们老师们日常的听课评课的记录和思考都是一个有效提醒和科学规范,同时,对我们日常的教学设计和集体备课也是一个有力校正和特别引领。就是要逼着老师们这么去观察,这么去思考,这么去探索和实践——我想,如此,这就是一种干预,这就会有成长! 妙!亲身体验之后,第一节下课之后,我就对我们的薛书记说:“这个改版设计很好,很有效果,很有价值!” …… 真的,后来,我就想,对于老师们的专业成长对于我们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有时候也不全是老师们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就是老师们能力不够素养不好几积淀不足,而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大家的提高和成长的途径和办法而已。而这个,当然,也需要我们的不断的提高修为素养,努力的去创造创新,这是前提,也是必然,必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