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十喻 有关读书的论述很多,这里从“喻”入手,希望有益于各位书友。 读书如吃饭。一日三餐,不可马虎,要注意营养均衡,读书也要注意书的质量和营养;有人说现在是“快餐时代”,一切都讲究“快”和“实际”,用“读图”、看电视、上网代替阅读。一本书,十多万字,数十万字,字字过目,行行过脑,太累!其实,天天吃“快餐”是不行的,最终会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爱吃的人爱生活,爱读的人善生活。 读书如吃药。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书就像药一样,善读就像治病。培根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善。”书是世界上最好的补品。读几本好书,悟点个中的哲理,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处乱不惊,坦然处之。 读书如旅游。读书如登山临水、游历四海。读长篇如登泰山,贵在心恒,若坚持不下来,就无法体会一览众山小的高妙境界。读中篇如游园林,移步换景,留心体察,自可得其神韵。读短篇如峡谷漂流,美丽风光一瞬间便逝,一不留神,便与大美失之交臂。与旅游最相近的莫如读古人游记,卧枕读游记,作纸上游,于满纸云霞岚光中得旅游之兴味。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旅行,延长了生命的经纬,扩展了心灵的疆域。 读书如品茶。茶要品,一品在境,二品在味,三品在情。书意似茶香,一本新书到手,犹如品茶一样,亦分三步阅读。一是浏览,了解书的内容提要,看看是否适合自己阅读;二是粗读,从头到尾速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致了解;第三步是精读,精读必用笔来读,一章一章,一段一段,读到精彩之处划个记号,揣摩文中要义外,动笔摘抄警句妙语或做点读书笔记,汲取精华。泡上一杯清茶,摊开一本好书,我们一起来细细地,慢慢,静静地体会一下品茶与读书的乐趣。 读书如赏月。清代文学家张潮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小孩子读书,好像和小伙伴们在月下捉迷藏,迷恋月光带给他们的自由和畅快,重在一个乐;青年读书,既欣赏月之朦胧,又探究月之遥远,重在一个得;中老年读书,由月的盈虚变化,品味世事沧桑,重在一个悟。 读书如打球。打球要有球感,阅读需要语感这里。语感就是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的敏感度。就像一个人听家乡话,别人说得很快也能听得懂,可是听陌生的方言时,快了就听不明白,这是因为这个人对不同的语言感受能力不一样。具体到阅读,语感就是快速、准确、高效的阅读能力。规范动作反复练习可以增强球感,多读可以锻炼孩子的语感。很多时候,利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记住多少更重要。比如篮球运动员,天天在球场练球,一旦有了准确的投篮能力,谁还记得练的过程中投过的哪个球呢? 读书如采蜜。首先,读书要广泛。鲁迅先生曾说过:“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其次,读书要整理。只读书不整理,容易成为两只脚的书橱,不会变通,不会运用。“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要像蜜蜂一样,辛苦是为了采蜜,采花粉,每次采过之后都要细心储存,以备后用。 读书如练字。练字首先要选好帖,读书要选经典好书。经典作品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它博大精深,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们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练字和读书都要以传统经典为基础,广泛涉猎。练字需要精心细悟,而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读书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 读书如交友。人常说,你有什么样的朋友,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我想,一个人常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我们要读书就要读有益于身心修养,有利于能力提高,开阔眼界,裨补缺漏的书。正是:“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读书如做人。做人要诚,读书更要诚其意。《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读书不是为了做样子装门面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进德修身增长才干,因此正心诚意至关重要。捧一本好书,要做一位谦谦君子,虚己待物,才能和作品进行深度交流,才能含英咀华,涵泳其中。 做人要有志、有识、有恒。读书也是如此。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为官治学名重当时,此番话可谓读书箴言。 总之,吃饭、吃药、旅游之论,重在功用;品茶、赏月之论,要在情趣;打球、采蜜、练字之论,贵在方法;交友、做人之论,则为核心和统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