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君
下午执教了《穷人》一课,和每次上课的感受一样,总觉得不很理想。
课前,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从体会人物品质,学习描写方法两个方面制定的学习目标。准备整节课就是通过默读、浏览、品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并通过练笔进行实践。
上课时,首先通过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感受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然后由这个小练习很自然的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这个练习题的设计很成功,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其余课文内容时要怎样去学提供的一个好的例子,果然在学习后面的课文时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作者的描写方法的变化,教学主线清晰了,学生对学习目标也很明确了。
课中让学生通过默读到品读到浏览到分角色读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感受人物形象,在体会桑娜善良的品质时本来想让学生多交流一下自己找到的描写她心理的语句,再引入到对抱孩子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这个重点段的品味,可是找了第一个学生就直接说出了这个重点段,又找第二个同学说的竟然也是对这一段的理解,这看来学生已经知道抓重点段了,我就借机把这段出示出来引导理解。倒也节省了时间,对于这段的理解学生也知道抓“忐忑不安”去谈,通过读体会到桑娜的紧张担忧,还通过省略号的使用明白了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个环节突出了高年级段学习抓住关键句段理解课文的方法的要求。在体会渔夫善良的人物形象时也使用这种方法,通过抓“熬”字来深刻领会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收养孩子的可贵之处,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抓住两次沉默让学生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练习,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还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运用心理描写方法的机会。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目标明。
回想教学中的一些场景无可避免地留下了很多遗憾:第一、对于读的指导太过于仓促,在体会桑娜抱孩子回家时没有给学生留机会让他们进一步去品读,更深刻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在分角色读渔夫桑娜对话时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因此学生才会出现不知是谁的语言的问题,在指名读时也太过于随意,没有挑好的学生进行示范。读时虽结合文章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可是读的指导不深入。第二、对于学生的评价上过于随意,记得一名女同学读过以后却因为其他同学没有听出所表达的心情而否定的她用心的展示读。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缺乏鼓励和指导。第三学生间的交流太少,应该让学生之间先谈谈自己所想的,学生听到的答案会更多,想得会跟深入,也许学生的想法就不只是我挑的那几个学生所发言的内容了。当然,为了体现拓展阅读,我找了感动中国的人物的一些事迹,但不知是否合适,所以也没出示。不过还是觉得把续写作为拓展也不是不行的。
我一直坚信,一次磨课就是一次提高,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这个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会多反思多改进,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