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室的布置应充分发挥师生的合作: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室的布置理应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参预到其中来。所以学生是教室布置的主要执行者,教师参与其中并从旁指导,扮演着辅导者的身份。在布置的过程中,师生在共同决定布置的形式与内容后,可以以分组的方式让班上的所有同学参与布置。在布置完成后,更可以集合学生召开商讨会或欣赏会等,让学生作意见发表及想法交流。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更可以让学生知道教室布置的不易,让每位学生为美化自己的教室出一份力,让教室充满人情味,成为学生真正温馨的家园。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不但能减少师生间的嫌隙,而且能融洽学生间的气氛,更能提升班级的向心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二、教室的布置应注入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墙壁说话”,把教室的每一面墙都变成营造文化氛围的阵地,让一面面“文化墙”使学生时时感受着高雅的艺术气息,引领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展示美。如教室后的板报,就是一块传递文化的沃土,每期健康向上的内容,美观创新的版面,时时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还可以在墙壁上张贴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催人奋进。同时还可以张贴学生自己优秀的手工、摄影、书法作品,来展示学生的创造才能,展现出学生的精神风貌……浓郁的文化氛围,幽雅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达到培养学生优良气质,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教室的布置应体现班级的特色:教室布置要科学得当,要有班级特色。一般各班可以有自己设计、制作的班标(班徽),有自己作词、谱曲的班歌,设置壁报、艺术角等,用环境来熏陶人,感召人,使教室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和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