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期孩子和谐相处的三把金钥匙
转眼间,儿子又到了新学期。十中非常重视家长学校的学习,儿子的班主任也是一位非常谦虚、非常负责任的老教师。一年了,儿子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快乐学习,我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回过头再去反思与儿子共同成长的时光,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与走进青春期儿子的和谐相处,我只希望看到我文章的博友能够从其中,哪怕被一句话触动和受益,对我来说都是无比开心的事。 儿子13岁了,都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在他的身上我没有发现明显的表现,只是觉得他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家长会上,班主任让我分享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如此阳光快乐,我说很多教育上的错误我都犯过,不过因为我一直坚持读书和学习,及时地反省和改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心得: 理解是前提。理解是建立一切良好关系的前提,如果学生和老师能互相理解,就会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夫妻能够互相理解,就会拥有良好的夫妻关系;如果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就会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上级和下级能互相理解,就会拥有良好的工作关系......凡此种种,理解是化解一切关系障碍的良药。在青春期的孩子面前,理解更是和谐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前提。 去年学校要举行合唱比赛,儿子的班级排练的歌曲要用手鼓。我让儿子好友的妈妈(幼儿园的老师)一起借来给他用,结果被一个同学给弄破了。中午放学回家,儿子一脸怒气,说了很多过激的话,像这样的场面我已经经历过很多次,我从刚开始的指责到现在平和,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调整。我仔细听他讲完,虽然心里也有怒火,觉得他不应该因为这点小事跟同学闹翻,可是我提醒自己必须沉着。等他讲完,我说:“儿子,我特别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是我也会这么想的。”儿子说出其中缘由:“你知道吗?妈妈,不是我小气,这是你帮我借的,还要还给别人,如果是我的就算了,最可气的是,如果他承认错误也行,可是他说我没钱,他要真说给我赔,我反而不让他赔了。”哦!原来这样,事出有因,我暗自庆幸没有一下子跟他说自己的观点,什么应该团结同学啊!什么心胸宽广之类的话。孩子并没有错啊!我说:“是吗?我想我儿子就不会那么小心眼,那个孩子也一定是怕爸妈知道了训他吧!”儿子说:“那他爸妈也太小气了。”我说:“我们无法去要求别人的父母怎么对待事情,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我相信你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后来,儿子情绪平和下来,他很真诚地说:“谢谢你妈妈,我以为你一定又要把我教训一顿呢!” 在与孩子相处过程当中,家长最需要修炼的就是倾听,当孩子想跟你说自己事情的时候,要让它尽量把该说的话表达出来。你听他说的多了,才知道他的心里想什么,你知道他想什么就会对他的行为有预见性,所以把好孩子心理这道脉,不管发生什么事,孩子都不会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在我们给予孩子理解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会给予父母理解,所以说理解是与青春期孩子和谐相处的第一把金钥匙。 尊重是基础。说到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很多家长谈青色变。为什么叛逆?有一句话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二个阶段,叛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要求独立自主,要求地位平等,这就是要求被尊重和认同的最主要的心理需求,而尊重就意味着平等。 互相尊重是我和儿子良好关系的基础。我记得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对我说过一句话:妈妈,我希望你别在别人面前训我。我答应了,这么多年我也做到了。从他上学前我就在他的问题上开始让他有选择权,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尊重你的选择。所以这么多年来,儿子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很强,我也是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现在我们有时候也会有观念冲突的时候,我心里就想他能够当自己的家,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是好事吗?我希望他怎样不如他自己知道该怎样。其实,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呢!但是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舍得放下父母的角色——“传统的权威”。 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型阶段。可是很多父母经常使用的是绝对的压制,其结果就是引起孩子的叛逆。有时,一个关心的问候,一句温暖的话语,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受到约束。我在儿子上学和放学时经常会说儿子幸苦了,我也会就一些家庭问题征求他的意见,当父母愿意放低身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时候,也是增强孩子自尊心和情商的最好时机,所以尊重是与青春期孩子和谐相处的第二把金钥匙。 信任是核心。当我们感叹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爱学习的时候,是否反思过:一直以来,我们送给孩子哪句有价值的话了呢?当孩子需要父母给予支持和鼓励时,我们有没有及时地说上一句:孩子,我相信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暑假期间儿子与老公一连发生了几次冲突,儿子的个头一下子窜到了1米8,比老公还高了。在老公觉得自己在身高上不再占优势的同时,他觉得应该在语言上树立自己做父亲的权威,于是我们家的两个大小男孩经常演奏锅碗瓢盆交响曲。老公说儿子青春期了,叛逆了,作为旁观者我不这么认为,举两个例子您就明白了。场景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儿子说我一定要考到年级前五十名,老公发言了:行了吧!不可能,你天天学了多少,不付出怎么可能考到五十名。儿子顿时泄气:好吧!你总是不信任我,考不到就考不到呗!场景二:观看开学第一课,有少年组合在跳舞,我看到一个很酷的动作,我问儿子这个动作能跳吗?(最近他对舞蹈很感兴趣)。儿子还没有回答,老公就说肯定不会,儿子不干了,我能,我学就一定能学会,你总是不信任我,我不跟你说了。 面对这两个场景不知您怎么看,或许这是每个家庭都经常上演的剧目。老公总是说我不要学了点心理学的知识就套到现实生活中用,我不反驳,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可是,他能清楚感觉到,儿子对于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没有任何的逆反,反而很听话。要是从前,我一定要给老公讲一堆的大道理,学习心理学将近两年了,我知道人的心灵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指责,不抱怨,只有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改变才能带动和影响老公固有的思维习惯:他觉得孩子就应该经常敲打,而我着力于儿子积极思维的培养。在老公表示不信任的时候,我都会再对儿子经过一番心理调整,不希望因为他爸的一句话对孩子造成伤害。也许有的家长会和老公一种感觉,太夸张了吧!我一句话就对他造成伤害? 我刚读完一本心理学书籍《真爱的旅程》,书中结合了很多的案例阐释了成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孩童时期受伤造成的,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会产生不信任感,这也是现在离婚率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书中谈到:如果在童年时,我们曾经有过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欣赏,也没有被大人所关注的经验,这些经验会让我们发展出不信任的感觉。即使当我们回顾童年时发生的事情,我们觉得这些事情并不重要。但是,一些极为细微、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件有时也会造成相当程度的不信任感,父母亲的压力、期待、挫折与恐惧都会造成孩子的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宣泄和疏导,就会压抑在潜意识深处,当成人后面临类似情景发生时,就会爆发出来成为负面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和困扰。所以我不会以爱的名义束缚孩子,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儿子无条件的爱,我会不遗余力地学习和成长,给予孩子最大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我对儿子说的最多的话之一就是:儿子,妈妈相信你。信任是与青春期孩子和谐相处的第三把金钥匙。 儿子上初中以来,我也经历了一段辛苦的心路旅程,也有过焦虑地失眠的时候。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感悟,我知道就如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说:真正困扰我们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实际上不是来自于外境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执着。所以现在当我有负面情绪时,我会马上觉察到并且问自己这件事为什么会困扰我,我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当我找到那个根源时,烦恼自然就化解了,烦恼的根源是我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或需求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而已。 很久没有上线,和校讯通深厚的情感始终未变,和优秀博友同行的信念始终未变,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愿景始终未变。分享是快乐和幸福的,祝愿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能够和睦共处,希望孩子们都能拥有阳光般的心态,让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