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天才变成了庸才?-------教学相长的故事
原创/砥砺人生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竟被我们的学生批评了,为什么呢?
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题目是《伤仲永》。作者是王安石。这是一篇描写天才-----一个出生五岁未上学就会写很有文采诗歌的叫方仲永的天才,因为没有接受后天教育逐渐沦为普通人的典型佳作。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当学生们在老师的指点下借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翻译了全部课文内容以后,学生们面面相觑了:53个学生谁是天才呢?谁和方仲永那样五岁就可以“指物做事立就”(指着物体做诗马上就能完成)呢?所有的同学都蔫了:“没有。”“谁也不能!”接着我问:“方仲永天资这样聪慧,不接受后天教育渐渐地“泯然为众人矣!(”指方仲永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的人没什么区别了)而我们大家呢?
一个平常调皮捣蛋的的孩子没经过老师的同意就发言了:“我们大家都不是天才,要是不接受学校的教育就都变成了大傻瓜了。” ”哈哈哈,哈哈哈......学生们都裂开嘴大笑了,有的说:“怪不得你那么傻啊!”
“ 我傻?我傻?可不是,我真傻?!是的,我就是不好好学习呀!傻,傻,真是傻!天呢,我可怎么办啊?!”一边拍着自己的头一遍连续不断地说着,课堂上突然出现了寂静无声的气氛。几分钟后,课堂悄悄的变化着,歪坐的变端正了,说笑话的闭嘴了,傻笑着的凝眉了。我趁着这悄然的变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责任在谁呢?”是的,孩子们很快有理有据的找到了答案。“怨他的父亲。因为有了方仲永这个天才儿子,他们父子渐渐的被乡邻待为上宾,有的人还用钱财来求仲永写诗,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使学”。为了使孩子们深刻的认识造成天才消退的原因,我还加了一句,“我认为仲永的父亲是比较冤枉的,因为他家:‘世隶耕’家里连书具都没有,仲永”忽啼求之”父亲只能‘借旁近与之’。可见他无知识无文化见识短做事浅薄,再加上家境困乏怎会想起来让孩子上学求发展?他根本就不懂自己的作为会使孩子泯灭为众人啊。把责任全推给他这个没文化素养的人不是太片面了吗?”
“是啊....”孩子们进入了思考,巧妙的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我认为,怨他同乡的读书人、秀才人家。家乡出了天才多不容易啊,如果秀才们给他父亲提示一下要孩子去上学读书,支助一下,说不定中国历史上会出现一个“名家方仲永”呢,太可惜了”。更有学生说:“王安石也应该负责任,他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吗?家里有钱有势有学问,要是及时点拨仲永父亲,再救济一下或者通过官府给方仲永一个上学的机会,让他接受后天的教育,方仲永就不会让他这么‘伤’了。”掌声响起来,表示了大家的赞同,我也心里感叹:一直也有这么怨王安石的想法呢。我说:“老师很欣慰。同学们都长大了,要是我们附近也出现了这样的人才,我们大家都会担当点责任的,劝其好好学习的是吗?”同学们都点头答应着。我说:“没知识的不知道引导,有知识的不知道启发,而天才就在别人的赞美声里自以为是,骄傲恣肆,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多么可惜!多么可叹!多么值得深思啊!所以‘伤仲永’的‘伤’字,不能仅仅停留在仲永一个人身上,作为家长的父亲、那一乡秀才和王安石都觉得可悲了。要是你能够这么做,你也是伟大的,脱离了一己之私能够为家乡和国家着想。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有了优秀的人才,国家才有发展繁荣的期望。我们大家如果理解了这篇文章,懂得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何不奋发图强,让自己由普通人变成贤才、天才呢?”
瞬时,孩子们像个大人似的神情凝重了,只听一个孩子说:“我们普通人如果不好好接受学校的教育,不但会变成庸才,将来连个称职的父母也当不上了。更不要说给国家做贡献了。”
我一边鼓掌一边说:请大家结合本文学习情况写一篇《由学习‘方仲永’想到......》。没有一个学生嘟哝不会写,你听,笔尖儿沙沙沙......
下课之后,我一边忙着学校的工作,突然想起,王安石当时做的什么官呢?多大了?该不该承担一点责任?仔细翻阅资料查看百度文献,我惊讶了: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丙寅年))而明道年间是1032-1033年。当时王安石和方仲永正好在同一年龄段,也是”十二三矣”还不是什么‘唐宋八大家’呢,当时他就觉得仲永已不能与传说相称,因为他自己自幼也是天资很好的人,已经接受了后天教育,又能过目不忘,不比仲永差多少了。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也不再埋怨王安石了,而真正的理解了王安石伤感的原因和他警示后人重视后天教育的良苦用心及重要意义了。教学相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也因为孩子们懂得了道理而愉悦,也因自己增长了知识不冤枉一个文学家而幸福着。
要做天才的呵护者,同时也要做后天贤才的开发者。为了国家有优质的人才,我们做教师的责无旁贷。 教师与知识为伴,与孩子为伴,脱离浮躁与复杂的政治漩涡,其乐无穷!
附原文译文
《伤仲永》
作者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