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2011届九11班 http://q.xxt.cn/banji622768410281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351次 | 博客点击3515次 | 评论0次

借双慧眼看透教材

发表时间:2014-01-28 12:49:34 [查看原文]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唯教材论,视教材为尚方宝剑,这样的做法越来越淡化,我们逐渐在学习如何灵活地使用教材,甚至于批判地使用教材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如同沙里淘金,又如同鸡蛋里挑骨头,我觉得我们需要借双慧眼看透教材。

曾看到一种教材中的一篇文章《难忘那张圆脸》。文章是一名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教师在回顾自己初涉教坛时一节公开课上的事。那事一年的九月,刚刚开学的日子,作者满怀着对未来教学生涯的美好憧憬,来到一所学校,在足足认真准备了三天之后,他闪亮登场于一间教室里上课,同时还有一名教务主任在教室里听课。一切都在愉快地进行中。突然,教室里响起了抽吸鼻涕的声音。他发现教室里有一个圆脸的男孩,他的两手抄在袖筒里,平放在桌子上,头枕在上面,并且不时地抬起衣袖去抹那淌出来的鼻涕。“我”努力克制自己的心境,努力不去看那张“可憎”的圆脸,继续上课。可是,接连发出的抽吸鼻涕的声音已经把课堂上一半的目光吸引去了,间或传来低声议论和啧啧的嗤笑声。这样的一幕突发事件,让授课的“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忍无可忍地叫他站起来,强忍着胸中满腔的怒火提问了一个刚刚讲过的问题,满心以为自己刚讲过的问题他会脱口而出,然后提醒他坐端正,注意听讲,也算是解了围。当“我”在为自己的教育机智沾沾自喜的时候,他却站起来低声却很干脆地说:“我不会。”“我”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升级而上,一句“那你在听什么?你出去!”从口中流出。圆脸走出了教室,教室里恢复了平静,却静的让人感到压抑,这不和谐的一幕不仅影响了“我”的教学热情,也让学生们的兴趣锐减。这样的一节课变得好长,对于大家都变成了一种煎熬。课后,教务主任没有评价“我”的授课水平、教学内容,只是介绍了那个被赶出教室的孩子的情况: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如今奶奶又生病了,他需要理解!“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也同时想起了那颗被我刺痛的心。以至于,许多年后,“我”送走过许多毕业生后唯独无法忘记那张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提醒“我”要真正理解教师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人,而教人,首要的是先教自己,教自己如何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教好书,教好人。

这样一篇类似于教师反思之类的文章的选用,课后的所有问题的回答核心都围绕着教师如何教书育人,教人要先教己来回答。甚至有个别问题还谈到了教务主任的那番话在文中的作用。标准答案是:教务主任的一番话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职,认识到了刺伤一个需要理解的孩子的心灵的人不配称作老师,更无需说教学了。文章问题的最后还有一个小练笔,你认为故事中的“我”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学生无一例外地说到会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而标准答案给出的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应该采取动作上的纠正,无声的语言胜过严厉的批评。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无论哪个班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都联系到了自己的老师,都开始痛诉、历数自己的老师在班中的诸多“恶行”“劣迹”。在这样的一种课堂氛围之中,学生们将所有的问题矛头都指向了老师,仿佛老师就是与学生势不两立,天生就是欺负他们的一样。这样的选文,这样的结果,难道是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做家长的想看到的吗?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份良心活所花费的心思、力气,用鞠躬尽瘁来形容一点儿都不夸张。这样的课后题做完即使再精彩,课也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反而推向了消极,让师生间的问题由无形到有形。

如何讲透教材背后隐藏着的内容,将课文的学习由表面的浮躁变为内心的沉静与理性呢?于是,我带领学生对文中的那个圆脸进行了人物剖析。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用了填空的形式完成这道题:(     )的圆脸。学生们纷纷答道:(可怜的)圆脸,从文中教务主任的描述中可以充分体会到这一点。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的标准答案。突然,有个学生说道:“他是个不争气的孩子,老师,可以说不争气的圆脸吗?”终于等到自己想要的突破口,我心花怒放,迫不及待地说:“理由充分的话当然可以,说说吧!”“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趴在桌子上,老师提问也不会,还影响其他同学,很不争气。”“是呀!同学们,这个“圆脸”的确可怜,但是这却不应该成为他自暴自弃的原因,生活的不幸自己无力改变,可是作为一名学生自己努力学习,这应该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这位老师在处理问题时过于简单粗暴,没有尊重学生的自尊,忽视了学生的尊严。可关键问题是他尊重自己了吗?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别人怎么会尊重你呢?”刚才躁动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寂。孩子们似乎在思考并咀嚼着我刚才的那番话。于是,我没有提问,没有打断他们的思考。“试想这样一个身世可怜的孩子,尽管他衣衫褴褛,尽管他因为感冒无人关心而流着长鼻涕,可是课堂上他依旧睁大求知的双眼,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课,老师提问时他用精彩的回答,完美的讲解赢得大家的掌声。课堂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既然不希望被别人鄙视、看不起,被老师批评、指责,为什么不完美自己呢?何必一定要将问题的责任退给别人呢?”学生们默默地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观点。趁热打铁,我联系到了平时的实际中,老师没有无缘无故批评过任何一个同学,不到万不得已会批评吗?每天老师怀着愉快的心情给大家讲课,可是,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影响着课堂美妙的乐章。所以,要想拥有完美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至此,我认为文章的学习才算完美落幕,隐藏于文章中的这些暗礁,不起眼,却着实存在,它直接威胁到船行的安全度,一次次这样的触礁,仿佛无关紧要,但实则已经伤及肌肤,长此以往,定会导致学生思想的搁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篇文章读后大家的感受都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具备这种审视的敏锐目光,正确处理文章中的这些“隐形杀手”,还课堂以纯真之美。

借双慧眼看教材,用穿透的眼光理解文章的内涵,让课堂更美!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