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集,盛夏送解暑方剂 老师深造,酷暑擦蒙尘心田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心得 如果把教师的智慧比作一汪清泉,那么,蜿蜒的溪流则是这汪清泉永不干涸的源头。宋代朱熹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自然万物都需要供给它们的“源头活水”,老师这一职业也不例外,今年暑假,“全国教育名家论坛”走进灵宝,我们原本已经小憩的心也在盛夏跟着专家“清新”了一回,清凉了一夏。 7月17、18日,与来自三门峡市六个地区的许多老师一起,我们共同聆听了全国教育专家赵志祥、韩军、熊生贵和吴琳老师的精彩课例和讲座。四位专家分别从“玩转经典”、 “重在文本解读” 、“变教知为练能”和“低年级识字阅读教学”几个角度向我们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听后,印象都特别深刻。或许是赵志祥、韩军和吴琳老师用他们精彩的课例演绎了语文的本色,让对语言文字情有独钟的我也产生了共鸣,所以 ,他们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眼前和耳边回旋盘绕。 尤其使我佩服的是,他们的引导层层设悬、驾驭课堂游刃有余,朗读声音极富磁性,整个会场掌声雷动,不时迎来听课老师的交口称赞的声音。 赵志祥老师的课处处充满智慧,他就像一个写作技艺高超的小说家,在课堂上从头至尾层层设悬,直至他与孩子以打赌的方式结束天下第一长联的背诵而结束,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使“读者”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因为对对联这一文学形式有太多疑问与期待,漫长的两节课对我来说变得短暂而充满吸引力,使我也萌发了背对联,学对对联的渴求。而让很多人觉得深奥、难懂的经典也被赵老师“玩得”充满了乐趣。比如,期间,赵老师让学生把“有趣的对联”有趣二字读出“儿化音”,与学生打赌背天下第一长联等细节都体现了赵老师的诙谐幽默。而韩军老师从一开口有意读错文本,那充满磁性的、浑厚的声音在教室一回响,就深深吸引了我。与我们以往听到的习作指导课不同,韩老师没有进行刻意的写法指导,而是用“读错词语”、“颠倒语序” 让学生辨析,用最通俗的说法“写得啰嗦点”代替专用术语“铺叙”,把铺叙这种写法悄悄深入学生的写作中,实现了“诵、读、辩、写”四项语文能力训练,最后,就像出扑克牌一样抛出“大王”——习作训练课题,令在座的老师恍然大悟。 几位专家的讲座结束后,我一直在反思,专家和名师是如何造就的?结合他们的讲座及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语文方面都有极高的天赋,尤其是充满磁性、毫无做作就能感动听众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听众带进了文章中,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另外,对于文本的独特解读,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深入钻研上所下的功夫,他们深厚的语文功底,我想,应该就得益于此吧!两天的学习,让我懂得了锻造成优秀语文老师的必由之路:一、狠炼朗读和语言表达,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为灵活驾驭课堂打好基础。二、充分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方面的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变常态课为公开课,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能收获师生的双赢,再次吹响语文教学改革的号角。 专家讲座如一场春雨,拂去了我心头漂浮已久的尘埃,擦亮了我蒙尘的心田。呼吸着专家引领后的空气,清新而又惬意,在这本已裹足不前的暑假再次接受知识的洗礼,课改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课改引领,精神成长,岂不妙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