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浅见
——走在朗读的路上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能够表情达意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韵味雅致,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
有感情地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所体现的意境美、所反映的情感美、所营造的和谐美、所表现的音乐美、所富有的变化美,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趣味。
而我对于朗读的探索还源于那次教学活动——
那是一次教研室举行的教学活动,我讲的是《长征》这首诗,激情彭湃的朗读自然是必不可少,可是课讲完了并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主要是我的学生在读的时候一点激情都没有,唉,我头一回觉得有些沮丧了,以前我总认为学生读得差不多就行了,本来我认为他们的年龄根本也体会不到诗里面更深的情感吗。教研室的老师说如果我的学生跟我读得一样好就太棒了,可是......
挫败感引起了我的沉思……
于是听课就成了我探索朗读秘诀的第一步,我在听同段老师的课时认真观,认真听,认真总结经验以便为我所用,可是授课内容不一样,指点方法也不尽相同,当回归我的课堂时依然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可是我并没有放弃。
慢慢地探索着,在朗读之路上……
以后的第天早晨,我认真地把握好读书的好时机适时引导.读书得全身心的投入,对此我要求得非常严格,从头到脚再到拿书的姿势必须得端正.朗读的内容我也都是精心挑选,首先是从古诗词开始,因为对于喜欢的东西孩子们往往能很快地投入,并能把它做得很好,从《诗经》开始吧,诗经韵律较强,内容易懂,有意思。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关睢》《硕鼠》《蒹葭》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李白的《将进酒》学生们读得慷慨激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读得婉转优美,我也以身示范,并创造性地把朗读变成朗诵。我的学生在我的影响与带动下也学会了大胆的尝试另外朗读能力着实提高了不少,学生读得越来越好,我也越来越自信。
并总结了一些浅薄的经验:
一、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激发兴趣。
明白孩子的内心需求,找一些新奇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内容,如上面我提到的《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还有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诗词,当然我还常常让他们自己选择朗读材料,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再到我爱读。一旦朗读成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我很庆幸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又让我看到了柳阴森森,鲜花簇簇的美好画面。
二、教师要示范引导,以情带读。
师者,范也。老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所以,老师的感情朗读会起到带头促进作用。老师用自己抑扬顿挫的语调,语速,语音来反映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再让班级中读书好的孩子示范读,这样就避免了老师的泛泛说教,空洞无力的指导,孩子们读书的兴趣自然也会调动起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在展示中提升自我。
多读,课前一读,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由走向讲台读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段落。开展多彩的朗读活动——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报名参与朗读比赛。
朗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是承载学生勇气,自信,鲜活生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尽情在优美的文字中涵泳。是一种诗意的享受,是一种想象的开启,是一种智慧的启迪,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摸索到了一些方法我继续前行……
光是读好古诗还不行呀,重要的是如何读好每一篇文章,就拿我讲的《匆匆》一文来说吧,在指点朗读上我也是一点都没有含糊,因为要想喜欢上一篇文章并从中有所悟就必须认真去读,针对学生的朗读弱点我对症下药:学生齐读时爱拖音,爱抢读。这样读书不利于情感的表达,我就要求他们语速慢一些“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读之前我让学生想象并描绘其中的画面,然后再读。读“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时,我这样来引导学生:“这是问句,要有问的对象,现在这聪明的就是你,你的同桌还有你的老师。”读的时候就想着或看着他,结果我成了那个被质问的对象,孩子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都望着我,读得那样认真,情感表达得那样强烈,直逼人心,这一问真是令我振撼,我顿时感到我就是那个浪费了许多时间和青春的聪明者,我想这就是朗读的力量。采用不同的方式体会情感,想方设法把文中蕴藏的情感给表达出来。当然深入认真地与作者对话也都是少不了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让学生查阅了许多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在情感上好让他们有共鸣之处。
其次就是技巧了,声音受气息支配,气息则由感情决定,而感情的引发又受文章内容和语境的制约。学会将情、气、声三者融为一体,并能运用自如,才能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语言从字面上理解,“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朗读时,朗读者的感情、气息、声音状态,同表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产生什么样的气息,有什么样的气息,就有什么样的声音状态。比如在“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一句时我抓住“叹息”这个词,让学生吸气然后再呼气,再读这个词。作者无奈的情感就自然的表达出来了。
这只是一篇课文,体裁不一样,当然在读时也稍有不同但学生只要掌握了技巧,读每一篇文章都会得心应手。
齐读部分现在我不再担心,从个别读来看,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弱,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成了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又一个难题。教育无小事任何的细节都能决定教育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段落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教育不止,朗读不息,路在脚下我会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