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珍珠闪光泽
——读鲁迅《朝花夕拾》有感
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 初一七班 张舒怡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鲁迅
真正了解到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那篇文章,的的确确颠覆了我以往对鲁迅文章的看法——我总以为在鲁迅的笔下,都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或是一些深刻而难懂的文字,而那童趣真诚、温馨明快的语言却让我眼前一亮,于是,我翻开了这本让我从此印象深刻的书。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这句话也许用来形容《朝花夕拾》再合适不过了,它是鲁迅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创作的,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诚挚怀念,又如一面镜子真实的反射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乡村、城市、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一角。
先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吧。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4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使文章生趣盎然,而我也仿佛置身于这美景之中,找蜈蚣,按斑蝥,享受着玩耍的乐趣。而读到“我”不得不离开百草园而去书塾上课时,我也由衷地感到不舍。或许这也是作者对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含蓄而深刻的批判吧。
还有我印象最深的《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看到这里,心中也不免被这只可爱的鬼所感动。其中“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句话暗含深意,文章也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琐记》中的衍太太这一人物,她在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还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当其中一个孩子跌倒,她看到那个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还让“我”去偷妈妈的首饰,并且散布谣言。文中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虚伪小人的鄙夷、憎恶之情。
以前总不相信,而今日读过后方才明白,经典就是经典,是不会被遗忘和超越的。
珍珠,是不会被时光的筛子所漏弃的,它会以耀眼的姿态,留给永远。而鲁迅,就如那孕育着一颗颗明珠的伟大的蚌壳,《朝花夕拾》便是那给无数人带去明润光泽的不朽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