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小王厌学的案例,我想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在自己做班主任二十多年的经历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轻者经过教育能够痛改前非,重者经过教育厌学情绪有所好转,但是对个别厌学情绪特点严重的孩子也有过付出很多但收效甚微的情况。
对文中的小王进行教育,我要首先了解情况,真正把握他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从文中我可以看到,小王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缺少正常的家庭温暖。他生活在一个与其他同龄人相比较为不幸的家庭,不但父母离异,而且家庭生活困难,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呵护。二是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家庭教育这个环节上几乎是空白,他的学习和成长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育几乎为零。三是缺少老师的关爱。因为进入初中后他不喜欢初中的老师,因为他们只会体罚和打骂。这可能有孩子的误解,但是他的这种感受是不是现实情况在他心理的投射呢?四是缺少自制力。由于自身的教育环境,造成他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导致他自制能力较差,对学校和课堂纪律的约束缺少认同感,经常外出逃课。
在弄清了他的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后,我要针对他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法,让他逐步减轻厌学情绪,争取他早日融合到班集体中,成为一个正常的少年。
一、发扬优点,坚定信心。
从文中可以看出,小王并不是一无是处,在他的自上最大的闪光点是特别喜欢画画,对画花草情有独衷,并且能为班级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我要从这一点上寻找突破口,积累正能量,让他感到自己被关注、被赞扬,树立他的信心,让他找到自信。在学校举行的板报比赛中,我可以对他委以重任,让他产生重任感。在比赛获奖后,我会利用这个机会在班会上对他进行赞扬,表扬他为班级做出的贡献,改变班级同学对他的印象,让他重新获得班级同学的认可。同时我可以与美术老师联系,考虑让他担任美术课代表,承担起一份责任。通过这种正向关注和正向思考,逐步增加信心,然后进行转化,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走访家庭,寻求支持。
从他的家庭情况来看,对小王的教育要求得家庭的支持和配合,难度比较大。一是他父母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二是他家庭的特殊情况。但是为了做到家校的配合,我不能放弃争取他家庭支持的希望。通过走访家庭,与父母对话,可以了解他在家庭中的表现,发现他在家庭亲情方面的闪光点,可以做为转化教育他的素材。同时可以把他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学校的要求告诉给家长,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进行大致的了解,这样可以更好的配合学校工作。最后可以与家长交流一下教育孩子的方法,提高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水平。
三、多方配合,多管齐下。
对学生厌学情绪的转变,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唱独角戏,班主任要联合其他任课教师对产生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在对小王的教育过程中,我一定会把小王的情况通报给其他老师,自己了解其他老师对小王的看法,了解小王在其他老师课堂上的表现,掌握小王在其他老师眼中的优缺点。与其他任课教师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取得任课教师的配合,齐心协力做好他厌学情绪的转化工作。我想只要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同心同力,劲往一处使,互能有无,就能够促使小王的改变,逐步减轻他的厌学情绪。
四、付出耐心,静等花开。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王的厌学情绪已经比较严重,他已经到了经常逃学外出的地步,因此对他的教育和转化要有足够的打“长期战争”心理准备,只想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万万不可取的。我要对他的教育付出足够的耐心,不能希望一次谈话就可以改变他的思想,也不能通过一次家访就能让他发生改变。要不断地找出教育的时机对他进行教育,通过自己的付出让他感受到自己受到的关注。要做好小王反复犯错误的心理准备,想出应对他产生负面情绪的策略,以免自己的教育前功尽弃。我想只要对小王这样的学生付出足够的耐心,一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厌学情绪。
五、付出爱心,不离不弃。
北京的退休教师霍懋征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的这句话是广大教师教育好学生的不二法门,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怎能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呢?文中的小王不用讳言,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是一个不讨老师喜爱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抛弃这一类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对他们付出十倍的精力可能在成绩的收获远远不如对优秀学生付出一倍的收获多。但做为一位老师,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天职。有了对孩子的爱,我们才会想办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有了对孩子的爱,我们才会想办法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有了对孩子的爱,我们才会更加忠诚的履行我们的使命。只我爱孩子,我们才会教育孩子,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他们付出,我们的眼里才会没有差生,我们的心里才会永远装着孩子。
做为一名教师,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我们一定会遇到因各种各样原因产生厌学思想的学生。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面对厌学的孩子,让我们用爱心,打开他们尘封的心灵,让我们用信心,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让我们用耐心,静待花儿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