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老师列出的目标中,我认为“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简要了解创作背景。”对应的是布鲁姆目标中认知领域的知道这一层次。“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对应的是认知领域的理解层次。“活学活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对应的是运用层次。“能分辨出古诗文中的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对应的是分析层次。“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对应的是运用、综合层次。“能体会到差役的凶恶、老妇一家的不幸,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厚重感情,培养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素养。”这些目标对应的是布鲁姆目标的情感领域。 问题二: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采用了分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问题三: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软件来分析?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还可以使用文字处理word软件或者多媒体ppt演示。对比其特点:思维导图能使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而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它可以很方便地画出相应的层次结构图。而 word 软件,则是我们比较熟知和经常使用的,在画层次结构图上,它的作用不如思维导图, 但在文字处理上有优势,可以弥补思维导图的不足。ppt演示适用于图片的展示。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到其他工具,并学会运用。 问题四: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王老师的调整体现了学生的起点分析中的预备能力分析,学生 认知结构分析,学习态度分析,学习风格分析。王老师在第一次教学 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及时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 学方法,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五: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否规范?如果不规范,应该怎样修改? 王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我认为是规范的。但我个人认为, 目标太多了, 教师累, 学生也累, 学得也不会精,没有重难点。另外,我认为王老师在设计课时,并未充分了解学生,我们说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在对学习主体了解不充分的基础上就设计课堂, 显然是无根之水, 失败也就不可避免,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能及时调整,随机应变,显示了他丰厚的功底,灵活调控课堂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