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安阳市钢城小学2008届6.4班 http://q.xxt.cn/banji2430217204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319次 | 博客点击1558次 | 评论0次

还原语文本色

发表时间:2013-04-08 21:30:48 [查看原文]

我一直很庆幸自己是一名语文老师,是因为语文让我可以诗意地栖居于教育这块芳草地上,享受自己的课堂。徜徉在语言文字间的我,总在收获一些感动,一些了悟,一些纯真和美好。借用王崧舟老师的观点表白:是语文,在帮助我成就自己的诗意人生。



借着语文教学之便,我一直在寻觅、追问着语文的本色和本真。



我不止一次地追问自己:语文是什么?身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能给孩子们什么?因为有过一样的学生经历,为人师后的我习惯于遇到困惑后将心比心。我反思自己学生年代学语文十几年,语文最终留给我的是什么?生活中我还在用语文做着什么?这样追问过后,在对语文的众多诠释中,还是最喜欢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的定义: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干什么?叶老也说得很明白: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在我看来,叶老言明的四项本领中的听、说、读均是为写做基础。想来惭愧,做语文教学这么多年,我虽常常思虑这个问题,却也是在半梦半醒中彷徨,迷茫。为此我走了不少弯路。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学语文,我追求趣味课堂的活跃,以为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就能提升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受语文试题的牵引,我又开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常见试题,于是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挥动下,我又被点得晕了方向。反思中,扪心自问:我一学期下来教给学生的莫非就是几道考试题吗?考试过后,孩子们对语文的记忆能剩多少?我很轻易就把自己问倒了 。跌倒后的我再次咀嚼叶老对语文的诠释,试着找回语文的方向。



在一次评课中,同道中有人再次提出“以文为例,从文中取法”这一学习语文的本真观点。一语点醒梦中人,教语文的最终目的再次清晰地出现在我的头脑中。



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平日里太过于追求对文本的细品、探究了,却忽略了每篇课例都是最好的范文这一事实,认识并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修辞格的运用,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细节的描写等等,这就叫“取法于文”。引发学生思考:如若这样一个主题的文章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做呢?通过对比,以文为例,有意识地渗透如何写好作文的理念。



我曾经为了帮助学生攻克写作关,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颇费了番心思。我一度以为,只要加大练笔的次数,提升作文课堂的趣味,就可以帮助孩子们克服习作时的“怕”了,可当费尽心思,巧妙设计的作文课上过之后,有孩子仍会一脸困惑地说“不会写”,批改孩子的习作时困惑的就是我了:刚学到的那些好词好句怎么习作时就不会运用呢?现在想来,还是错失了太多引导学生习作,指导习作技法的好机会。试想若抓住每次学习课例的时机,让学生在写法上一课一得,六年十二册书累积下来,受益该有多大呀!起而行动,方能平定心中的惶恐。所以,我把“教你一写法”定为每课的必讲环节。随《桂林山水》学“抓景物特点写好景物”的方法;读过《记金华的双龙洞》后知道了描写景物可以按游览的顺序行文;而《七月的天山》描绘景物用的是移步换景……就这样一课一写法地学下来,直到有一天,孩子们在写《3.15晚会观后感》时,都知道用先列举具体事例再发表感想的结构布局谋篇,一篇习作,轻松搞定。孩子们声称:这是从《将心比心》一文中悟到的写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倍感欣慰,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熏染吧,这么说,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熏染出来的。将文本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了吧,这不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吗?



语文教学千千万,学以致用是主线。语文的教与学,都是可以在简简单单中触摸得到它们的本色和本真的吧。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