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创新街小学2009届6.4班 http://q.xxt.cn/banji3927709115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456次 | 博客点击962次 | 评论0次

家访还要继续

发表时间:2013-01-21 15:19:09 [查看原文]
 

                    家访还要继续

提起家访,脑海中总会想起十年前的那一幕。

那是一个周末,我跟着一位工作近三十年的老教师去家访。家访对象是一个问题较多的学生,家长的疏于管理造成了孩子学习习惯很差,作业不愿意写,还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惹事、打架,以至于班上同学不愿和他交往。还记得那次因为家长工作较忙,家访的地点就定在家长开的麻辣烫小吃店里。

我们先询问了孩子在家的情况。孩子妈妈说着说着就掉泪了,在她的讲述里孩子的爸爸让人厌恶,好吃懒做,打牌喝酒,不仅不管孩子的学习,还经常在喝醉以后打孩子、打老婆。孩子的妈妈为了生存,不得不整天呆在小吃店里。说到孩子的学习,她说她知道很多时候孩子因为害怕挨打,一问到学习就说谎话,有时考试过后还自己修改分数欺骗家长。

此时,在同情心的驱使下,我们和孩子妈妈交流孩子在校情况时尽量发掘孩子的优点,想让这位可怜的妈妈对孩子充满希望。针对孩子的种种表现,我们向家长建议首先从纠正学习习惯入手。商量之后,孩子妈妈决定自己再难也不能放弃孩子,每天让孩子到店里写作业,自己监督、检查、签字后孩子才能出去玩儿。我们建议家长可以动动小心思,给孩子建立奖惩机制,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听后非常感谢老师的帮助。

准备工作完成了,我们叫来了孩子,与家长一起开导孩子,疏导孩子的心结。孩子似乎格外配合,答应了所有的建议,并且马上开始写计划书了。

一切和预期的一样,一切都那么完美。

就在我们要与家长告辞的时候,孩子的爸爸回来了。见到老师来家访,他十分高兴,热情的邀请我们再坐一会儿。我们委婉的拒绝了,正要离开,这位爸爸非让我们一人带一碗麻辣烫不可。推让间,麻辣烫已经装入了两个袋子。孩子的爸爸不容拒绝的挂在了我们两个的车把上,我们说什么也不要。当装麻辣烫的袋子又被送回孩子妈妈手中的时候,让我们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孩子的爸爸大发脾气,发了疯似的大声叫嚷:“你们老师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想让我给你们送礼吗?想死吧,我就不给你们送……

家长的小吃店就在菜市场里,他一胡闹,顿时围满了人。我们两个被骂得一头雾水,随即又被越来越难听的疯话气得浑身发抖,我们什么时候向家长索要礼物了?很生气的与他理论,旁边的人纷纷劝我们:他就这样,别跟他一般见识。正要推车离开,他又抓住不放,说非得去告诉校长不可,随后又一路闹到学校。

他走后听校长、同事说,这位已经在学校大闹过不止一次了。

那次家访从反馈的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最起码孩子的作业上交情况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家长最后的表现,想想就让人郁结。

事后,经常会谈起那次家访。一次,一位痴迷心理研究的同仁的一番话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他分析说,从那位爸爸的表现来看,他非常尊重老师,从最初见到老师的热情,包括想赠送麻辣烫的行为。之所以发展成最后的不愉快,可能跟他的心理狂躁有关,这种人一旦他的良好愿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通过一些歇斯底里的行为发泄,无端的伤害别人。孩子的爸爸,太想给老师表示些什么,而老师因为职业操守拒绝了,他不能理解,就无端的认为老师看不起他,继而狂躁起来。

解开了心结,平静了内心,职业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本没有什么,造成许多误会、隔阂的原因就是沟通和交流出了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任重而道远。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不能停止,家访的脚步更不能停止!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