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警惕工作中的“套板效应” 文/嘉杰 县里组织质量检测,我负责批阅八年级的学生作文,批阅后很是不安,几百篇作文不论从语言、立意、选材,还是从谋篇布局以及中心的提炼都惊人的相似,难道学生们大脑里想的都一样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情况只有一种,就是教师的模板化训练,学生的僵硬的思维定势,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套板效应”。 所谓“套板效应”,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对文艺创作和行文态势所做的心理分析。所谓“套板”就是前人所说的“套语”。意思是当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旧有的、习惯的俗滥陈词。比如,说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柳岸灞桥”,做买卖总少不了“端木遗风”等等。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套板效应”屡见不鲜,比如一提到好学生,脑子里马上就会浮现出“遵守纪律,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等词语,一提到学困生,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调皮捣蛋,屡教不改,呆头呆脑”等词语,这无疑为一个个学生贴上了标签,对这些学生的教育、看法和处理方式也常常会按照“既有”套路去解决。再比如,无论我们的授课模式,思维习惯,都存在着“套板效应”。 如何克服“套板效应”呢? 一是教师要善于学习,更新理念,让自己的课堂流淌出生命的活力。华东师范大学 二经典和时尚并重,激发学生热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现在对时尚的东西很感兴趣,网虫、追星族、韩寒热等都是追赶时尚的新潮表现,而这里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引导学生时,既要帮助学生提高品位,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应做到经典与时尚并重,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是关注生活资源,学会体验感动。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生活既教育”。生活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语文教育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语文本领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是语文课程的最大教育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要注重拓展课堂的空间,让学生由课本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时代,留心生活,读“活”书,做新人。 |